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媽媽的態度很重要:漫談海外小孩學中文

 作為一個周日中文學校的老師,本着賣瓜的說瓜甜的原則,我應該多談談如何提高孩子學習中文的興趣,怎樣讓他們把中文學好,甚至更深一步地講,如何把我們的文化傳承下去的行話,然而經過這麼多年的教學,以及周圍朋友的經歷,還有海外生活的經歷,讓我覺得這個話題遠沒有那麼簡單。

  從我個人經歷來講,孩子來加拿大的時候還不到四歲,我們夫妻兩個很忙,固然做爸爸的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陪孩子,我半年之後也開始工作,孩子除了上學,在公園和小朋友玩,就是在家裏看電視。然後突然有一天,我發現他聽不大懂中文了,最開始還嘗試用中文跟他溝通,後來為了節省時間,就開始跟他說英文。雖然我們周末送他去中文學校,可是沒有什麼作業,一個老師管着二,三十個學生,常常我去接他的時候,聽見老師聲嘶力竭地要蓋過所有小孩子講話的教課方式,我只能苦 笑笑。

  開始意識到中文的重要性,並介入到對孩子的中文教育中去,兒子噎10歲了。等到真正全身投入到對他中文的教育,包括字,詞,句,和作文的練習,他噎進入青春期。總的來說,效果不錯,更重要的是,我們學到了比學好中文更重要的知識。

  媽媽的角色在家裏很重要,媽媽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道路。就拿我的朋友珍妮來說吧,她是越南華人,會說越南話,廣東話,普通話,英語,法語,一點西班牙語,和上海話,因為她的語言優勢,她的職業發展得不錯。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她要求兒子也要多掌握幾種語言。她的兒子湯姆從小就去中文學校學習繁體字,會說廣東話和普通話,英語自不必說,二外準備再加一門西班牙語。聽他順暢地說寫中文,我不能不羨慕,然而時間久了,我才發現實情並不樂觀。我是北方人,聽不懂廣東話,可是湯姆的我基本能懂。原因我想你一定猜得到,他的廣東話不地道。我英文不好,聽不出他英文有什麼問題,感覺蠻流利的,應該沒有問題。可是我兒子說了,湯姆發音不準,而且他自己也苦惱有時候無法用英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他的英文閱讀和寫作不行,雖然珍妮為他買了不少市面上流行的英文讀物,他每年的英文考試,分數都不理想。

  和湯姆情況類似的還有另一個朋友麗莎。麗莎在國內是高中畢業,出國後就沒有正式工作過,做了一年為別人打掃衛生的工作後,她就在家裏帶孩子。麗莎的兩個兒子中文很好,麗莎每天教他們中文,他們上的也是好學區,不象我們住不起好學區的房子。雖然麗莎和她的老公時常逗笑我們學區的爛,可是他們也有苦惱,每年暑假,別的小朋友都在休息的時候,她的孩子卻要回學校繼續補習英文。

  和我的朋友相比,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我很忙,從來沒有時間管孩子的學習,除了中文可以幫他,我幾乎一無是處。當然我會和學校老師保持聯繫,了解學校的進度和要求,我也去學校做義工,找出兒子的差距,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會支持和鼓勵,但是象我朋友那樣,在孩子的學習上花費大量時間和心血的事情,我真是很慚愧地一件也沒有做。兒子剛來加拿大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好,因為性格溫和,也挺受欺負的,我雖然想幫他,可很多時候因為中西處理這類事情的方法有些不同,有時還會幫倒忙。所幸兒子自己不斷調整,因為常搬家,他練出了半天就和大家混熟的本領,因為我比較無能,他不得不獨立,也因為我的語法不是很好,他格外刻苦學習,所以他各學科都名列前茅,作文基本都是滿分,有時還會被放到學校的網站上作為範文來給大家學習。 學中文也是他的主意,進入青春期後,他開始對自己身份重新認知,其實這也是青春期必須要學的一課。孩子只有對自己身份有正確的認知,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而這份自信,才是他日後成功的基礎。因為他主動要學,也因為小時候學中文的時候雖然不認真,也不紮實,但是基本功還是有的,所以撿起來也快,當然更重要的是,我也意識到了中文的重要性。

  學中文很重要,當然不僅僅是因為現在中國強大了,我也沒有多少野心談什麼文化傳承這樣的大問題,主要是我噎意識到,無論我兒子的英文怎麼好,無論他日常的生活有多少時間是同外國同學玩在一起,我感覺到,同那些同樣重視孩子教育的其他族裔的家長來比,有些東西我是永遠無法給與孩子的,可是我既然想為他的未來多做點努力,就要學習如何取長補短,通過學習中文,以及中文裏的文化,彌補他所欠缺的,增強他同別人競爭的能力,從而讓他在今後的道路上飛得更高和更遠。至於文化的傳承,有數據顯示,到了第四代,基本很多原住地文化都噎流失了,不過那時候,他們噎完全適應了這裏的生活,他們欠缺的也就相對減少了,必須要用中文來給自己加力也就沒有那麼緊迫了。

  也正因為此,每年中文學校開學的時候,家長會上,我都要告訴家長,中文很重要,希望大家支持孩子,不僅是要他們學好,更灌輸給孩子們這樣一個概念:做什麼都要盡力,否則不要浪費彼此時間,可是一定要記住,主流社會是英語。可不可以幾種語言學得一樣好呢?肯定可以,遺憾的是這樣的人不多,所以要分清主次,因為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方向,所以我們要多學習,多探討,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將來,我們需要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51周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624/25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