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周曉輝:梁光烈缺席防長會議與成都軍區換人昭示着什麼?

作者:

然而,他最終卻沒能踏進這個由來自30個國家、包括15名國防部長在內的351名代表出席的高級別安全會議,中共給出的官方理由是「留在國內處理一系列國內事務」,「是由於工作原因」,而一些外媒猜測則是「北京方面希望避免對其在南海主權問題上強硬立場的公開質疑或是挑戰」。

顧名思義,國防部長的重要職責是保衛國家的安全,因此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溝通、建立互信關係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此次南中國海議題是本次討論焦點,涉及如此重要議題而國防部長不參加只能證明原因並不簡單。那麼,國內究竟有什麼重大事情需要本打算與會的梁光烈選擇缺席呢?這與目前中共高層博弈白熱化到底有着怎樣的關係?

有意思的是,中共新華網特意節選了兩篇外媒文章來傳遞一些信息。第一篇是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3日刊載的澳洲學者約翰•李的《北京對香格里拉對話表示不屑》。原文有12段,新華網則引用了其中的4段,第1段核心是中國防長沒有出席會議,第2段核心是梁光烈曾暗示希望參加會議。

第3段是引用重點,作者稱「北京方面希望避免對其在南海主權問題上強硬立場的公開質疑或是挑戰」的說法並沒有什麼說服力,因為「梁光烈在一年前就冷靜地回答了多名質問者對於中國在爭議地區的政策及行為的質疑。北京一貫利用各種論壇重申其觀點:這些爭議應當在爭議各方之間解決、不應有外部力量干涉。北京方面本可利用這次機會進一步推廣論點,即美國的參與只會令南海及亞洲國家之間的不穩定更加惡化」。簡言之,作者認為梁光烈的缺席並非是因其在南海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因為在去年,他早已表達過要通過對話解決爭議,今年他本可以繼續在會議上表達同樣的觀點。

由此,該作者在第4段推斷「梁光烈忙於國內事務,這或許更接近真實情況,但仍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釋」。對於哪些問題沒有解釋,新華網的引文到此結束,讓人產生無數聯想。而事實上,原文緊接着還有如下的表述:中國領導人公開承認他們面臨着許多國內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挑戰。事實上,承認這些挑戰通常證明中共仍是一個重視內部超過外部的政權。而這絕不是一個部長食言的原因。作者認為更可能與中共高層領導交接的不順利(註:即中共高層博弈)有關。

第二篇新華網引用的是日本《讀賣新聞》6月4日的報導。核心意思是「中國方面派出了級別低於往年的代表團,巧妙地避免了成為眾矢之的」,「這是鴻門宴」,「中國方面不派出大人物出席,是為了降低討論的調門」。

兩篇文章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不過聯繫當前中共高層情勢,也並不難理解。毫無疑問,能讓梁光烈缺席會議的只有胡錦濤。對於胡溫習一方來說,派國防部長參加會議儘管可以「彰顯」中共內部的團結,增加中國與美國及亞洲其它國家的軍事互信及安全合作,但同時也要冒其再度「胡言亂語」的風險。

作為捲入薄熙來周永康流產政變的軍中最高代理人的梁光烈,近一段時間以來不斷挑起事端以攪亂政局,如「中菲南海爭端」、「美國第七艦隊」和「對台灣軍售」都與梁光烈有關。雖然胡多次敲打,但梁陽奉陰違的作風還是讓胡溫習無法放心,所以不給其興風作浪的機會乃是此時的上佳之選。這也表明,中共高層內部份裂和博弈的激烈已然到了無法維繫臉面的地步。這大概是新華網引用《華爾街日報》所要傳遞的信息:梁光烈缺席的真實原因與中共高層博弈有關。

而新華網引用《讀賣新聞》的報導,看似很符合胡溫習的想法,即在南海問題上低調,但其實際卻是在為梁光烈開脫,以此證明其並非因高層博弈而被「缺席」。掌管宣傳的李長春如此小心翼翼地解釋到底是何目的已不言而喻。

有分析認為,為了打消周邊國家的疑慮,加強與美國的軍事互信,胡錦濤至少可以派總參謀長或國防部副部長出席會議,而不是更低級別的官員。筆者認為,這大概是胡在博弈依舊激烈之際,有意給梁「留面子」,也是對其的再一次警告。因為如果派其他人出席,一則將中共內部份歧進一步曝光,二則容易引發軍隊內部紛爭。在大局未定之時,胡大概還是想以「穩」為上,至於是如此前處理周永康一樣,僅給其面子,而實際上業已剝奪了其實權尚有待觀察。但無疑確鑿的一點是,梁光烈一旦再有任何過格行為,被削權和被清洗都是很有可能的。

不久前參與薄熙來和周永康謀反的成都軍區自去年後,再度遭到清洗就是例證。據香港南華早報》稱,中央軍委派出了5個小組調查薄與成都軍區關係。還有消息稱,雲南的14集團軍正被中央軍委調查。14集團軍是薄熙來的父親薄一波建立的。在王立軍闖入美領館事件之後一天,薄熙來曾高調訪問該集團軍。此外,4月中,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還親自到成都軍區,要求集團軍「一切行動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主席指揮」。

無疑,胡溫一方也在加緊在軍隊佈局,而很多人都希冀,這與調查周永康、在政法系重新佈局一樣,是為了即將到來的重大變動做好鋪墊。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606/248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