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江澤民手段高超借六四上位還不沾血

阿波羅網網友「在水一方」來稿

看到看中國網站重點發表這篇江系多維網站的挺江文章,還把來源寫成新世紀,覺得很奇怪。此文在新世紀要聞的標題是《江澤民如何看「六四」?》,看中國重點發表使用的標題是《江澤民手段高超借六四上位還不沾血》。希望能把此文給大家曬曬。

網友對此文的評價:

多維還有歷史呀?夠新鮮

六四」時、江澤民對真實報道了北京血腥鎮壓的「世界經濟導報」勒令關門。抓捕
了「世界經濟導報」黨委書記欽本立和不少手無寸鐵的員工。結果黨委書記欽本立
死了。

江澤民是貨真價實的共產黨的叛徒、漢奸、賣國賊。江澤民的父親是汪偽政府的科長,
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的漢奸。所謂的養父江上青是江澤民自己胡編的,因為一個富有
的家庭不可能把自己十歲的兒子過繼給別人的。


出身漢奸家庭的江澤民(父親是漢奸)抗戰時在汪偽辦的南京中央大學學習。當時一
般進步青年認為在裏面念書的應該是漢奸。1945年抗戰勝利後,汪偽辦的南京中央
大學併入上海交大。因此江澤民轉入上海交大學習。江澤民在交大讀書成績很差,
數學幾乎統統不及格,一些要補考才勉強過關,一些補考還是不及格。他在1946年,
一說1947年初加入中共。但在國共內戰、紅色恐怖高潮的1948年和1949年江澤民突
然失蹤,地下黨四處尋找,不見人影。二年多沒與組織聯繫。當時共產黨領導學生、
老師、正在舉行反飢餓,反內戰、要民主、要自由的遊行示威。其中不少人被逮捕
或處死。據江澤民自己說他1948年到1949年那時他在鄉下教書,根本不知的道上海
的事情。這是典型的叛徒、叛變的無恥行為!江澤民是貨真價實的共產黨叛徒!他
上台後又出賣不少中國領土給俄國。因此江澤民是典型的貨真價實的共產黨的叛徒、
漢奸、賣國賊。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個人不僅是叛徒,而且都是生性殘酷的劊子手。毛澤東
在鎮壓AB團,延安整風,歷次運動中殺人無數,其中大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只要
反對他毛澤東就殺。1975年「四五」,百萬北京老百姓紀念周恩來的追悼會,讓毛
澤東變成了「四五」血洗天安門。1976年「六四」時,北京學生們的大規模反貪污、
反腐敗運動,讓鄧小平變成「六四」大屠殺。江澤民血腥鎮壓「導報」猛拍鄧小平、
陳雲端馬屁。才上的台。


毛澤東的「四五」、鄧小平的「六四」、江澤民對「導報」對手無寸鐵的普通老百
姓和莘莘學子的血腥大屠殺是他們殘酷的本性大暴露。

江系多維網挺江原文:

基辛格在其所著的《論中國》一書中,專列一章節來寫六四事件(書中稱「天安門風波」),其中透露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情節。書中稱,在1989年5月底,全國各種反政府抗議活動蔓延了中國341座城市,就連政府工作人員也參加到街頭的示威隊伍中。

而大量的境外記者聚積在北京是偶然的,因為他們本來要報道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這個重大事件的。而發生在天安門廣場的絕食抗議活動,致使中共領導人被迫取消了原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歡迎儀式,而降低規格改在北京機場舉行。另外還提到了江澤民對「六四事件」的看法,他認為這是一個悲劇,在這一事件中沒有贏家,也沒有英雄。

在「六四事件」中,美國為學生領袖和民主人士提供支持,也為他們的出逃大開方便之門,中美關係也因此有了間隙或者說變得緊張。基辛格在書中描述,1989年11月,江澤民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與其進行了一次交談。交談中涉獵了政治、經濟以及六四等方面的議題。

關於外交方面,江澤民表示,「除了台灣,中美之間沒有大的問題」同時強調說:「我們沒有邊界爭議。在台灣問題上,上海公報確立了一個良好的方案。」他說:「我們不輸出革命,但是,每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必須由這個國家自己來選擇,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來自於我們的歷史定位。」

關於中國經濟和改革開放,江澤民表示中國不會回到從前的閉關鎖國狀態,無論如何都會繼續進行經濟改革:「就中國而言,大門一直是敞開的。我們願意對美國的任何積極姿態作出回應。」但改革是自願的,而非外界強加的。「中國歷史證明,壓力越大,反彈就越大。我是學自然科學的,所以我想用自然科學規律來說明問題。中國有11億人口。她很大,有許多動力,但把她向前推並不容易……」

江澤民還談到了他對「六四事件」的反思。他說,中共政府「對這件事沒有精神準備」,又解釋道,政治局開始意見不統一。他認為,在這個事件中沒有英雄,學生領袖不是,共產黨也不是。

「六四事件」發生時,江澤民在上海擔任市委書記,那個時候全國大部分城市都在鬧學潮,而江澤民卻在處理上海的學生運動中很慎重,他在事件初期關閉了上海一家很有影響的自由派報紙《世界經濟導報》,後來沒有在上海城中實施戒嚴,也沒有發生大的衝突和流血事件,最後事件在上海很快平息下去,從而受到了中央的讚揚,也為他最後走上高位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530/24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