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沒有了土地財政 地方政府怎麼辦?

中國《新京報》星期二刊登題為《放棄土地財政絕非不可承受之重》的評論文章。文章認為,中國地方政府依靠土地收入的大幅增加來維持財政收入的時代已「漸進尾聲」,中國土地財政的所謂拐點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隱現」。如果沒有了土地財政,地方政府怎如何度日?

圖片:重慶「最牛釘子戶」拒不拆遷。(網絡圖片)


雖然《新京報》的評論說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中國土地財政隱隱出現好的轉變,但中國發展研究中心房地產研究所所長謝逸楓星期二在自己發表的博文中直白地表示,2011年中國土地財政全面破產。

中國地產經濟學者陳真誠先生表示,他不反對《新京報》評論文章提出的「放棄土地財政絕非不可承受之重」的觀點:

「因為所謂的土地財政其實說到底也就是近十年體現的比較多。這問題的原因是因為房價漲得太快了。最終房價上漲的原因就把它追究到了地價的上漲。地價上漲是因為中國的特殊的體制,地價的土地出讓金最終在地方政府的手上。地方政府把土地出讓金相當部分經營作為它的財政收入。其實還是一個預算外的資金。在這個情況下,大家就認為房價上漲,首先原因是土地財政。也就是說人們在土地上漲的環境裏發怒或者房價對不滿的時候,就認為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問題。」

什麼是中國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有資料顯示,土地財政一般包含二個部分。一是與土地有關的稅收,如耕地佔用稅、房地產和建築業等的營業稅、土地增值稅,等等;二是與土地有關政府的非稅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讓金、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新菜地建設基金,等等。目前地方政府一方面重點徵收的是房地產稅和建築稅,高的已達地方稅收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主要看重的是土地出讓金,土地出讓金佔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的比重,已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少數地方甚至超過預算內收入。

不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徐滇慶教授表示,讓中國地方政府放棄依靠土地財政的願望是美好的:

「我很希望他們都能做到,可惜他們誰都做不到。請問為什麼地方政府要花那麼多錢呢?而且我們都知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地方政府如果能夠削減開支早就削減了,中央一再說要反腐敗,怎麼貪官越來越多?一再說不要搞樓盤管所,怎麼越蓋越厲害。這是不是口號號召就能做到的事情?地方政府它的開支不能削減,土地財政現在大家又不買地了。它怎麼辦呢?地方債務就頂到天上去了。現在窄口徑是七萬億。中等口徑是十萬億(統計局的)。中國人民銀行估計呢地方債務達到十四萬億,GDP只有四十萬億。地方政府一旦走到了這個開銷的水平,現在中國的公務員和老百姓的比例已經創造了中國從秦始皇以來的最高峰。你能裁掉任何一個公務員嗎?實質問題是地方政府它由儉入奢難啊。」

不過,《新京報》的評論文章建議,地方政府應該主動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扶持實體經濟和涵養持續水源的辦法替代土地財政產生的收入。對此,徐教授表示:

「這些都是空話。請問實體經濟那些東西生產的能賣得動啊?你以為地方政府賣土地財政那些縣太爺,那些官員他就會喝西北風嗎?不會的。所以我們要改變的是制度性的問題。而不是說你要良好的願望,這個良好的願望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的證明是不現實的。所以中國的宏觀調控已經走到了它的極限。它把土地市場冷凍起來,可是另外一方面居民的收入一分都不減。銀行的存款每個月都幾千億的上升。這個矛盾不解決,最後總有一天堰塞湖的水流下來,如果流到商品市場,物價暴漲,老百姓還要不要活了?流到房地產市場,房價暴漲,源頭沒解決,你去解決下面的東西。人生病了,拿個冰袋給他冰一下說他體溫下降了,這是辦法嗎?在短期內確實體溫下降了,冰袋一拿走,完了——高燒,要命了。」

中國有學者季鑄星期二針對《新京報》的評論在博文中表示,中國各級政府廉價從農民手中奪取土地,轉手高價賣出,從中漁利,這樣不但獲取土地轉讓收益,而且還獲得GDP和稅收等收益;然而,土地是有限的,依靠販賣土地的經濟和政治也是有限的。現在,在中共政府持續對房地產市場嚴厲宏觀調控的同時,土地財政何去何從?一年前的今天,中國官方新華社曾刊登署名譚浩俊的相關評論文章。文章說「在未來的若干年內,地方政府是不可能放棄土地財政這一生財手段的」。不知這一評論一年後的今天是否仍然有效。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記者聞劍的採訪報道。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105/23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