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長篇連載 > 正文

餐桌上的世界(77):蘇東坡和他的飲食觀

節目長度:12分30秒  下載mp3(16k) | (128k)


東坡肉、東坡魚、東坡酒、東坡墨……,在十一世紀的中國,蘇東坡是一個名牌。凡是他碰觸過的東西:一張紙、一個硯台、一家酒樓、一個涼亭,都變成了眾人爭睹、爭購、收藏的對象。連蘇東坡的帽子形式,一時間都成了「流行時裝」,而被仿製的製造商稱為「子瞻帽」。

蘇軾講究飲食,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因東坡而得名的「東坡肉」,更是歷久而彌新。東坡十分喜歡吃豬肉,有一次朋友說到吃豬肉可能會引起風症,東坡竟說人家誣告豬肉!這固然是東坡戲謔的一面,但也看得出來他對這種平凡的豬肉,情有獨鍾。

東坡對飲食的標準,高低落差很大。他可以對平凡的豬肉情有獨鍾,可以花許多時間,用十足的火候去烹煮豬肉,也可以為了吃河豚而冒生命危險。

有一次官員們在聚餐,大家對東坡特別喜歡河豚覺得好奇。其中,呂元明就問東坡河豚的味道怎麼樣?東坡說:「那味道真的沒話說,值得冒險,死也值得!」東坡先生這種拼死吃河豚的精神,令人驚嘆!

而他學廣東人自釀的桂酒、松酒,雖然在給朋友的信中,把食譜寫得頭頭是道:用麵餅掛起來風乾兩個月做曲餅,再混合米飯發酵3~5天……,但後來事實證明,喝過他自釀酒的朋友,都會連續腹瀉。

蘇東坡的兒子蘇過,事後跟「蘇東坡迷」解釋父親的釀酒秘訣時,都大笑說:「先父只是實驗罷了,他也只試過一兩次。桂酒嘗來不過是普通酒。」

甚至,蘇東坡晚年被流放到海南島,因為物資缺乏,必須自己燒樹枝制煙灰、混合牛皮膠做墨,差點連房子都燒掉了,卻仍有人把這段事用「在海南島跟蘇東坡學的制墨密法」名號,回中國大陸賣「蘇東坡墨」而大發利市。根據林語堂的說法,大師的兒子蘇過也只能搖頭苦笑。

東坡對於飲食,有他優雅的一面,他曾經開過一個菜單,內容大概是這樣的:「蒸同州全羔、香草杏仁酪、清蒸童子鵝、吳興松江鱠;飽餐之後,用廬山玉簾泉的泉水,煮曾坑極品茶。稍待一會,然後脫去外衣,舒舒服服的躺着,再叫人朗讀《赤壁前後賦》,那就相當滿足幸福了。」由這菜單看來,有魚有肉,有甜點,有飲料,更有飯後精神享受,看得出東坡和一般只顧口腹之慾的人不大相同。

其實東坡在黃州時,對於殺生已有相當約束。東坡的母親原來就禁止在家殺豬牛,而東坡到了黃州之後,連雞鴨也不在家裏殺了,這是他自己身系大獄之後的體會。在獄中他曾用「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來形容自己待獄的痛苦。因此東坡力求簡樸,曾為此寫了〈戒殺詩〉送給好友陳慥:「我哀籃中蛤,閉口護殘汁;又哀網中魚,開口吐微濕。……」詩中對小小的蛤、魚都寄予萬分的同情,東坡的好心腸表露無遺。

有一年,他和弟弟蘇轍在被貶的途中相遇,稍作休息,馬上就要趕路了。路邊有賣湯餅的攤販,兄弟倆就買了一些準備一起吃。可能是東西實在太難吃了,也可能是過於勞累,更可能是兩人生離在即,蘇轍看了一下,真的吃不下,就放下筷子,嘆起氣來。這個時候,東坡可噎吃個乾淨了,而且淡淡地對弟弟說:「老弟,現在是被貶落難的時候,你就將就些,難道還想要慢慢品味咀嚼嗎?」說着就邊笑邊站起來。

東坡的飲食態度就是他的人生態度。東坡一生在顯達時可以追求兼善天下,落寞時亦不失獨善其身。在飲食上,條件許可的話,則多多講究,不許可時,則可以隨遇而安;而且常常在飽足的時候,透露知足自節的養生態度。只不過後世多就他對飲食講究方面渲染,所以大家直覺以為這位「東坡肉」居士是一位饕客,其實他相當簡素。


【鹵一鍋肉的好吃秘訣】
滷肉看起來是簡單樸實的料理,但要作出一鍋香Q爽口的滷肉,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材料的選擇、火候控制、調味比例,都有獨特的妙方,讓我們來看看如何掌握幾個訣竅,輕鬆鹵出一鍋香氣四溢、引人垂涎的滷肉。

肉的肥瘦有比例
滷肉需要適當油脂才不會太乾澀,因此通常選擇肥瘦均勻的五花肉,但記得挑選肥瘦比例2:3的肉塊,能提供滷肉需要的油脂,也不至於太過油膩。

自己剁肉可增加彈性
要鹵出口感香Q的肉燥,訣竅在於不直接使用絞肉,而是買回整塊肉,再慢慢剁成碎丁,在剁碎的過程中,其實就是為了讓肉更有彈性,口感才會有嚼勁;如果要以絞肉代替,建議買粗絞肉,回去再用刀剁一剁,同樣的,絞肉的肥瘦比例大約也是2:3。

膠質是滷汁黏稠香滑的關鍵
一鍋好吃的滷肉,除了要加適量的油脂外,膠質是讓滷汁黏稠香滑的關鍵,一般可選用帶皮五花肉,連皮一起剁碎熬煮至膠質釋出,如果不喜歡吃豬皮,也可事先將皮切下,與肉分開放入,煮滾後再撈起即可。

要用小火慢鹵
肉塊經加熱烹煮後,肉中蛋白質凝固,飽水量增加,若是一下子以大火不斷熬煮,使水分快速蒸發,肉質容易又干又硬;因此滷肉時以大火將香料炒出香味後,最後要以小火慢慢燉煮1~2小時,使香味滲透至肉塊,肉質才會軟嫩香Q。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1206/228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