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國際事務巨變 重大進展改寫規則 對中南海有效震懾

—胡少江:

作者:
國際事務的快速變化,展示了長期以來被奉為不可侵犯的一些國際規則正在被改寫,這是當代經濟和政治全球化的一個重大進展,也是國際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利比亞人民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武裝起義已經基本上取得了第一步目標:推翻統治利比亞長​​達四十二年之久的卡達菲政權,一個爭取民族和解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進程已經開始。雖然卡達菲及其少數​​追隨者仍然企圖繼續頑抗,但是他們已經完全失去了利比亞人民和國際社會的支持,只能是躲在地下發發聲明而已,完全不能構成對新政權的真正威脅。一個新的利比亞正在誕生。
 
  雖然利比亞的反抗力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但是不容否認,北約國家的軍事干涉對卡達菲政權的倒台和人民革命的勝利起着十分關鍵的作用。假如沒有北約的支持,面對控制強大的國家機器和巨額國家財富的卡達菲政權,利比亞人民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在短短的六個月取得成功的。沒有北約的軍事干涉,利比亞人民一定會遭受更多的流血犧牲。
 
  在整個事態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和俄國兩個大國不僅沒有參與北約的軍事干涉行動,而且兩國領導人還在多種場合表達了對北約軍事打擊的不滿。他們不斷地批評北約的軍事行動超過了聯合國的授權,已經構成了對利比亞國家主權的侵犯。雖然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涉得到聯合國的最初授權,但​​是不容置疑的是,這干涉的確是對國際社會長期奉行的「不干涉內政」和「維護國家主權」所謂原則的一個違犯。
 
  有意思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和「不干涉內政」長期以來一直是中、俄兩個國家反對西方民主國家在世界範圍內積極推進民主進程的一個最常用的藉口。但是這一次他們確沒有利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特權地位對聯合國授權北約軍事打擊利比亞的決議進行否決。顯然他們採取的政治立場與他們掛在嘴邊的政治原則並不一致。他們的立場十分耐人尋味。
 
  國際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這種不一致絕對不只是反映了這兩個世界大國在政治上的尷尬處境,同時也表明無條件的奉行「維護國家主權」和「不干涉內政」的國際關係準則正面臨嚴肅的政治挑戰。聯合國授權北約部隊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並採取措施制止利比亞政府的軍隊對平民進行武裝鎮壓,這一授權得到了包括阿拉伯和非洲多數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假如中、俄對此進行否決,他們將在政治上處於十分孤立的地位。
 
  應該說,聯合國的授權事實上是准許其他國家對一個主權國家的政府軍隊進行軍事打擊,支持其國內政治反對派推翻本國政府的武裝鬥爭。不僅如此,這一行動居然能夠在兩個政治大國不情願的情況下得以通過並且順利實施,這個事件反映國際事務的快速變化,展示了長期以來被奉為不可侵犯的一些國際規則正在被改寫,這是當代經濟和政治全球化的一個重大進展,也是國際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這個事件的意義在於,國際社會再一次重申了一個至高無上的準則,那就是,人道主義的原則應該高於所謂「維護國家主權」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任何國家政權,都不應該和不能夠利用維護國家主權和不允許它國干涉內政的名義將其對內武裝鎮壓平民的暴行合法化,並以此來逃避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干預。這些國家的人民有和平要求更換政府的政治權利,這種權利應該得到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更為重要的是,一旦這一權利遭到武裝鎮壓並導致人道主義的危機,國際社會有義務、有權利採取包括軍事干預在內的各種行動制止政府的暴行。
 
  貝理雅對「正義戰爭」的界定
 
  英國政治家托尼‧貝理雅在上個世紀末的一次講演中曾經對這新的國際準則進行過精闢的描述。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貝理雅在美國芝加哥市的一次講演中,捍衛了英、美等國通過軍事干預製止前南斯拉夫在科索沃地區進行種族清洗的行動。他提出了「正義戰爭」的概念。他對「正義戰爭」的界定是:這種戰爭不是基於對於他國的領土要求,而是基於制止和防範包括種族滅絕和大屠殺在內的人道主義的災難。一旦此種情況發生,在各種外交努力無法奏效的情況下,在確保干預能夠取得成功並在該國取得長期的正面效果的情況下,國際社會應該進行包括軍事干預在內的各種積極干預。
 
  事後,人們將這一人道主義國際干預的原則命名為「貝理雅原則」。國際社會對科索沃、阿富汗、利比亞等國的干預都是基於這一原則。「貝理雅原則」符合人類的文明準則,體現了在經濟和政治全球化的時代人類社會互相關懷的人道主義原則。這一原則完全不同於自私霸道的殖民主義原則,也不同於國際社會對於集權統治下的人道主義災難坐視不管的非道德行為準則,是對現代國際關係理論的一個發展。
 
  應該說,北約對利比亞的干預行動是國際社會實施「貝理雅原則」的一個成功典範,提供了一種成功的實施「正義干預」的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利比亞民主革命的勝利已經超出了利比亞和中東的地域範圍,對全世界爭取民主自由的正義力量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對全世界反對獨裁和殘暴力量是一個有效的威懾。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動向雜誌2011年9月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918/218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