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和氏璧千古謎題破解

作者:
和氏璧,是婦孺皆知的、傳說久遠的中華國寶,而與和氏璧相關的歷史故事如「和氏獻璧」、「價值連城」、「完璧歸趙」等,在噎過去的2000多年時間裏,深深地烙在千千萬萬華夏子孫的心中。

完璧歸趙

和氏璧,是婦孺皆知的、傳說久遠的中華國寶,而與和氏璧相關的歷史故事如「和氏獻璧」、「價值連城」、「完璧歸趙」等,在噎過去的2000多年時間裏,深深地烙在千千萬萬華夏子孫的心中。

儘管在過去100年的時間裏曾經引發諸多的爭論和猜測,然而和氏璧的「身份」還是一個未解之謎。近日,中科院王春雲博士稱,他揭開了困惑我們2000多年的和氏璧自然歷史謎案:和氏璧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一顆著名的大鑽石。

和氏璧,一個千古之謎

和氏璧之謎,是中國自然歷史文化之謎中非常富有魅力、能引人產生無窮回味和思索的謎團。那麼,和氏璧的質地、形狀、硬度、顏色、光澤、大小、重量如何?是怎樣傳承的?最後的歸宿如何?為什麼能「價值連城」?何以獨享「和氏璧」的專名?近代以來,中國地質學會首任會長章鴻釗先生是研究和氏璧材質的第一人,他在《石雅》著作中首次提出和氏璧可能是「月光石」、「拉長石」、「綠松石」、「碧玉」、「藍田玉」、「瑪瑙」等好幾種不同的觀點,後世學者也基本上都是圍繞這些觀點展開進一步論述的。

王春雲稱,為了解開這個自然歷史謎案,他前後花費了25年心血進行研究,直到1992年才有了一些眉目。那一年,他研究清楚了玉的科學本質和玉的科學定義,並建立了玉學的一套基本理論,明白了中國古代玉石分類體系中玉與美玉、寶玉分屬於不同的類別,寶玉雖然廣義也屬於玉,就其狹義而言,卻是所有玉石里價值最高的類別。2003年,他總結了之前學者們提出的各種觀點,發現這些觀點都是依據唐末道士杜光庭關於傳國玉璽的帶有迷信色彩的描述,將和氏璧與傳國玉璽混為一談,所以論理基礎都存在致命的缺陷。2004年,他完成了中國金剛石自然歷史溯源研究,發現中國本土金剛石利用歷史絕不止於國際學術界通常認可的200年,而是可以溯源到4000年以前的文明之初。終於,到了2010年,和氏璧的謎底在他新出版的《破解國魂和氏璧之謎:歷史篇》和《破解國魂和氏璧之謎:寶玉篇》兩部著作中一一揭開。

王春雲說,他在上高中的1979年,學習了《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一次對和氏璧產生了無窮的興趣和遐想。而對研究資料的積累則始於他進入中國科學院的1985年,至今噎超過了25個年頭。

沒有考古實物如何提取證據?

和氏璧研究既沒有考古實物,又沒有目擊證人,還沒有直接實物描述,只有一些歷史學者作出的間接描述和研究心得。那麼,王春雲又是怎樣從中提取科學證據的呢?

王春雲研究了中國歷史上關於和氏璧的幾乎全部歷史文獻證據,對原始古籍資料、派生古籍資料以及後代歷史名家的研究注釋資料逐一作出合理性評定,從而挖掘、評價和確定供學術研究之用的科學證據,最終建立了一個個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證據鏈條。由此得出和氏璧其實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顆超級大鑽石這一結論,徹底推翻了長期以來人們所持的「和氏璧是玉璧、在秦代被雕刻為傳國玉璽」的傳統認識。

王春雲在《歷史篇》的文末附列了民國以來的92篇參考文獻以及與和氏璧有關的106篇未解之謎系列書籍;在《寶玉篇》的文末則附列了民國以來的372篇參考文獻。加上文中清楚註明出處和來源的民國以前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獻,參考文獻總數超過了兩千篇。對這些卷帙浩繁、數量龐大的文獻資料的瀏覽、閱讀、研究、分類和引用,就噎夠得上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了,而這顯然不可能是在幾年的時間裏所能夠完成的。

王春雲說:「春秋戰國時期有關和氏璧的記載最靠譜,因而對學術研究來說價值最大,比如《晏子春秋》、《墨子》、《楚辭》、《戰國策》、《上秦昭王書》、《呂氏春秋》、《荀子》、《韓非子》、《諫逐客書》等都有關於和氏璧的論述,其中特別是戰國時期韓非所著《韓非子·和氏》首次詳細記載了『和璧三獻』,堪稱經典文獻。《韓非子》文中的『璞』、『玉』、『寶』、『理』、『璧』五個漢字與『和氏』、『玉璞』、『玉人』、『楚山』、『寶玉』五個詞語構成了差不多全部的『和氏璧密碼』。這就是著名的『韓非子密碼』。」王春雲說:「雖然2000多年以來,沒有人說他讀不懂《韓非子》關於和氏璧的記敘,但實際上,極少有人真正明白『璞』、『玉』、『寶』、『理』、『璧』五個漢字的科學含義。比如,和氏璧為璞、為玉、為寶、為璧的邏輯關係和邏輯結構如何?確定為寶時中間有沒有經過剝皮、加工的過程?玉璞是否被加工成了中空圓環的玉璧?我們的字典、詞典和辭海在這方面的解釋顯然是欠缺的、不完善的。」

2000多年前的大美鑽?觀點引發爭議

通過挖掘與和氏璧有關的全部歷史文獻證據,王春雲認為自己建立了科學嚴密的證據鏈條。他對這些證據鏈條進行了詳細的礦物學和寶石學解釋,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假設—驗證」和「樣本—歸納」的邏輯論證方法,構築一個個邏輯體系,求解和氏璧玉璞、形狀、硬度、顏色、光性、瑕疵、寶玉屬性、玉石分類地位、價值、大小、稀有性、專名性和是否經過琢磨等十三個肢命題,並在這十三個肢命題都得到求解的基礎上,最終得出主命題———和氏璧寶玉材質的最可能的研究結論。

經過評判證據和論證命題,王春雲最終確定和氏璧是一顆超級大鑽,一顆千古美鑽。這一研究成果為探討中國金剛石被開發利用的歷史提供了新的思路,更為在中國湖北、河南和陝西省等內陸地區尋找次生金剛石提供了關鍵的產出線索。儘管如此,王春雲對於《韓非子》記載中只有兩個字描述的「楚山」也無法完全解釋,這個有關和氏璧產地的千古之謎還在等待其他研究者來徹底破解。

對王春雲關於和氏璧的全新闡釋,既有人支持,也出現了不少爭議,更有人認為「鑽石說」是「無稽之談」。對此,國際知名礦物學家、前國際礦物學會主席謝先德院士這樣評價:「我們必須承認,在目前學術界所能獲取的歷史文獻證據條件下,在當前所能建立的邏輯論證體系中,王博士關於和氏璧為一顆超級大鑽的學術研究結論看來還是有相當依據的,也是最有可能的。」

和氏璧與傳國玉璽「風馬牛不相及」

談起和氏璧,人們總會想起「琢璧成璽」的記載。因為從「秦二十六年,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即為傳國璽」,到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揣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和氏璧似乎與傳國玉璽結下了不解之緣。然而在王春雲看來,和氏璧與傳國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國寶。

春秋戰國時,作為鎮國之寶和王權象徵的和氏璧一直被各諸侯國殘酷爭奪。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和氏璧更是作為皇權的象徵和秦帝國一統天下的標誌。但在秦朝之後一直到後唐的千餘年時間裏,和氏璧又與歷代相傳的天下至寶———秦始皇傳國玉璽變得糾纏不清。秦始皇真的用天下至寶和氏璧雕刻了傳國璽嗎?

王春雲認為:傳統中空圓環的玉璧形狀不適合琢成玉璽,而即便前人認識到璧可能指玉石原料,其大小也不可能被雕成「方四寸」的傳國玉璽。不僅如此,王春雲還發現:秦朝滅亡之後,在兩漢、三國到兩晉的漫長時間裏,沒有任何目睹過和氏璧實物的歷史記載,也看不到任何有關和氏璧與傳國璽之間有雕琢聯繫的歷史記載,而所有先秦的文獻記載都表明,和氏璧只是一顆寶珠。因此他認為:「和氏璧與傳國璽是兩件獨立的國寶,各有其波瀾壯闊的歷史傳奇。」

責任編輯: 李冬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911/218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