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李亮:《道德經》之老子不爭,大智慧也!

作者: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曰:「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語譯】

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太大了,無邊無際,好像什麼都不像。正因為它太大了,所以才似乎什麼都不像。如果它像什麼,那麼它就很渺小沒有價值了。我有三件寶貝,我持有並保存着它們:第一是慈愛,第二是節儉,第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前面。因為慈愛,所以能夠勇敢;因為節儉,消耗非常低,所以能夠富裕;因為不敢居於天下人前面,所以能夠成為眾人的領袖。如果捨棄慈愛而求勇敢,捨棄節儉而求富裕,捨棄居後而求爭先,結果只有死亡!慈愛,用它征戰就能勝利,用它防守就能鞏固。上天要救助一個人,就用慈愛去護衛他。

這裏,老子境界上的「不敢為天下先」,非是一般人理解的「不爭」。老子開悟得道,擁有很高很高境界的道法,在他能力範圍之內,是無所不曉,無所不能的。這樣的他,能和人爭什麼嗎?是不屑和人爭的。但老子又是在同人講一層人修行的道理。「不敢為天下先」,是老子「無為」思想的體現。守柔處弱是老子一貫的處世哲學,老子認為,柔弱能夠戰勝剛強,不自誇的人才能功績昭彰,不自矜持的才能長久,有道之士,循自然規律而動,順自然之道而行,豈會恣意妄行,胡作非為?更不敢爭強好勝了。正因為有「不敢為天下先」的境界,反而能夠成就天下先的偉業。

老子的以柔克剛是一種養生養性的大智慧。因為,人在拼命地去爭去鬥的時候,會越來越暴力,就戾氣十足,本性謙卑的那一面他就越來越弱,謹慎的那一面也越來越不足,從而消耗人的原始真氣,人就慢慢走向毀滅。

看如今這個世界,人離道甚遠。爭爭鬥鬥當作家常便飯:吵鬧喧囂,摩擦嫌怨,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明里爭,暗地爭,大利益爭,小便宜爭,昨天爭,今天爭,你也爭,我也爭,爭到最後,你死我活,兩敗俱傷。小鬥則雞飛狗跳,人仰馬翻;大斗則幫派械鬥,損命傷財;再大則挑起戰爭,血流成河。原本上蒼留下的闊大邈遠的大好山河,被人間爭鬥弄得滿目蒼痍,傷痕累累。

有一則典故,講的是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三位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然而,這三位勇士都居功自傲,越來越飛揚跋扈,甚至連齊景公都不放在眼裏。相國晏嬰擔心他們鬧事,於是向齊景公建議除掉他們。齊景公為難地說:「他們三人武藝高強,要除掉他們很難。」晏嬰說他自有辦法。一天,晏嬰叫人為三位勇士送去兩個桃子,並告訴他們:「主公賞賜給最勇敢的人,誰的功勞最大,誰就有資格吃一個。」公孫接說:「我曾陪主公外出打獵,制服過野豬與猛虎,我理當吃一個。」田開疆說:「我曾為齊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也理應有我的一個。」古冶子見兩隻桃子已經被他們二人分了,十分氣惱,憤憤不平地說:「我曾救過主公的命,可如今卻吃不上一個桃子,我怎能受如此羞辱?」說完,拔劍自刎。公孫接、田開疆大驚,羞愧萬分,說:「我們的功勞不如你,卻先給自己分了桃子,實在太貪婪了。今天我們不死,是無勇的表現。」說罷,二人也拔劍自刎。晏嬰用兩個桃子輕而易舉地除掉了三個勇士。這三位勇士如果懂得「不敢為天下先」的道理,哪裏會不明不白地命喪黃泉呢?

  還有一則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富翁去世了,按照富翁遺願,他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最小的夫人。這個富翁生前曾經娶過好幾房太太,他的這些太太們,以及他的眾多子女們,在小夫人面前,吵吵嚷嚷,哭哭啼啼,都想因此而分得一部分遺產。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小夫人說,她什麼都不要。問及原因,她說,沒有什麼好爭的了,這個世界,最珍貴的,就是我深愛的人,他,已經走了。這時,所有的太太及子女們都傻了眼,他們羞愧得無地自容。

人啊,都來學學老子的大智慧,不爭不好嗎?

心胸開闊一些,爭不起來;得失看輕一些,爭不起來;目標降低一些,爭不起來;功利心稍淡一些,爭不起來;為別人考慮略多一些,爭不起來……生活中,可以有無數個不爭的理由,但欲望,讓每一個人像伏在草叢深處的獅子,按捺不住。

人爭,又的到了什麼呢?權錢爭到手了,幸福不見了;名聲爭到手了,快樂不見了;非分的東西爭到手了,心安不見了。也就是說,你絞盡腦汁,處心積慮,甚至你死我活爭到手的,不是快樂,不是幸福,不是心安,只是煩惱、痛苦、仇怨,以及疲倦至極的身心。

如果,你哪怕是少爭一點,把看似要緊的東西淡然地放一放,你會發現,人心就會一下子變寬,世界就會一下子變大。也因了這少爭,笑臉多了,禮讓多了,真誠多了,熱情多了,友誼多了,朋友多了。一句話,義濃了,信厚了,愛多了。喧囂的人世,剎那間,萬噪俱寂,恬靜出塵。

這裏,想引一段法輪大法創始人李洪志先生慈悲的訓導,給我們更高的智慧與福德:

做人

為名者氣恨終生
為利者六親不識
為情者自尋煩惱
苦相鬥造業一生

不求名悠悠自得
不重利仁義之士
不動情清心寡欲
善修身積德一世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讀者推薦自法輪功正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704/21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