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大陸婦10年赴港產子增47倍:無悔當初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推算顯示,至2039年,每年約8.93萬名初生嬰兒中,父母均非港人的占近半(48%),即4.3萬名,將為香港的房屋和教育政策帶來極不穩定的因素。

事實上,自終審法院因「莊豐源案」於2001年頒令內地夫婦在港所生子可享有居港權後,10年來,這類「港生孩」由2001年的620人,增至去年29,760人,這47倍增速的背後,見證了赴港生子的瘋狂。

  10年,從BB到小學生,這些「港生代」有些依舊生活在內地,過着「隱姓埋名」的日子;有些則隨父或母在香港與內地間穿梭,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而為他們編織「香港夢」的父母們則無悔當初,仍深信「多一個港人身份,孩子始終多一條出路。」

  內地醫療差 幾乎要墮胎

看着兒子小君在沙發上跳上跳下,泉州女阿四不僅沒有斥責他,反而覺得很欣慰,因為這說明:自己的兒子是健康、活潑、聰明的。   

  小君是阿四的第一個孩子,記者很好奇,問她為甚麼要到香港生第一胎。阿四很無奈地說,這是迫不得已的事,因為大陸的醫院太黑了,害她差點把孩子打掉。到香港生孩子,就是衝着香港的福利好去的。

  想起當時的情景,阿四還心有餘悸。白白花了好幾千塊的冤枉錢不說,還差點丟了兒子的命。

  她說,當時她懷孕5個多月的時候,到深圳一家醫院做產檢,醫生告訴她,羊水太少了,然後就說要做各種各樣的檢查,後來發展到要驗臍帶血,說小孩可能有問題,可能是畸胎。當時她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眼淚不知道流了多少,差點就回鄉下打胎了。

  後來,她姐姐說有位朋友在泉州一家醫院做醫生,她們不死心,又到那邊檢查,她姐姐的朋友告訴她們,單看羊水,看不出小孩有毛病,還是不要打的好,當時才稍微放下心來,也決定把孩子留下來。

  阿四說,她姐姐怕生出來的小孩真的有問題,為了保險起見,決定讓她到香港生產。因為香港的福利好,如果真的是一個不健康的孩子,自己以後可以不用背那麼重的包袱,她怕自己承受不起。這或許是很大一部分母親赴港產子的原因吧。


「港生代」已累積超過10萬人,並持續上升。這些孩子大多數被帶回內地,但香港要不要為他們計劃房屋、教育? 文匯報圖

  來港上幼園 學費負擔輕

  現在小君已經快5周歲了。在他3歲半的時候,阿四把他帶到香港上幼兒園。現在在香港一家教會創辦的幼兒園上課,他們申請了學券補助,一個學期只要2,000多塊,這和內地公立幼兒園的學費差不多。

  阿四告訴記者,小君之前一直都是在內地長大,因為不會說廣東話,一開始和別的小朋友溝通有問題,但他的適應能力很好,很快就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了,老師還誇他很會照顧其它小朋友,自己動手的能力也很強。

  即便如此,阿四還是打算下個學期帶兒子回內地讀書,因為老公在深圳做生意,夫妻倆只能半個月見一次面,影響感情。而且兒子也喜歡深圳,在香港的小朋友,除了公園,沒有其它的地方可去,一天到晚關在家裏,兒子天生好動,呆不住。

  深港兩邊走 須寄人籬下

  其實阿四還有更大的苦衷,因為夫妻倆都不是香港的居民,家境也並不富裕,她現在帶着兒子是借住在母親家裏,400多平方呎的小屋裏,住着母親、姐姐和弟弟,一共5個人,平時她不上班,就在家裏做家務,給家人做飯、洗衣、打掃衛生。

  阿四直言,自己很不喜歡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也過得很厭煩,「我也嚮往能有自己的一份事業。」再說,阿四現在拿的雙程證,每3個月要回去辦一次手續,每次小君也得請假跟着回去,對小君的學習也會有一定影響,「現在上幼兒園,影響還不大,將來要是上小學,恐怕就不能這樣常常請假了。」

  雖然打算下學期帶兒子回深圳讀書,但阿四嘆說,這好像也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因為即使帶兒子回內地讀書,還有更多煩惱的事情,找學校,租房子,或許還要找個人幫忙接送兒子上下課。她說:「如果在深圳,肯定要上私立幼兒園,學費會比公立貴一些。但為了孩子,花再多的錢也值得。」

  「有香港身份 更好找工吧」

  對於後不後悔赴港產子,阿四說,談不上什麼後悔不後悔的,既然都發生了,就只能往前走,起碼今後孩子多一條出路,起碼有個香港身份,可能會更好找工作吧。



小君逐漸適應香港的生活,他和其它的小朋友一樣調皮好動 文匯報圖

  「港生代」逾10萬恐變人口炸彈

  這裏的「港生代」指的是父母均來自內地,他們自2001年以來在香港出生並自動獲得港人身份的一代。最初,赴港產子的「港生代」家庭主要來自華南、以逃避超生為主要目的,他們被認為教育和收入水平較低的一群。後來,經中介們的落力推銷,赴港產子已逐步向全國化、高階層的方向發展,他們更注重的或許是香港的教育和護照。

  10年來,這些「港生代」已累積超過10萬人。這些孩子大多數剛剛出生就被父母帶回內地了。但他們會不會回來?甚麼時候回來?他們在外地教育情況如何?香港要不要為他們計劃房屋、教育?這些都成了香港特區政府面對的不確定因素。

  富媽媽也來港 為女出國鋪路

  富裕家庭的「港生代」告訴我們的,是另一個故事。女兒剛滿月不久的廣州媽媽李鳳華坦言:「港籍只是方便女兒日後出國讀書。我們也不會強迫她到哪裏發展,等她長大自己選擇,國內國外都可以。」

  李鳳華說,丈夫來自內地貧窮家庭,十多歲家裏砸鍋賣鐵才讓他來到廣東讀書繼而留在廣東發展。「香港畢竟經濟更為發達,相信以後發展有更多機會。我們有能力當然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對於女兒將來的發展,李鳳華認為,「小的時候跟在自己身邊照顧,18歲就讓她選擇自己的去向。在國內讀私立學校學費也不是問題,反而將來考大學港籍分數線較低。」

  香港醫療條件較好也是吸引越來越多內地媽媽赴港生子的原因,李鳳華指出,「我身體一向不好。之前做了手術才勉強懷孕,很珍惜。姐姐都是在內地生產。一個護士同時要照看多個孕婦,根本忙不過來,而且態度很差,所以婆婆和老公都動員我去香港生。到香港醫生和護士都會進行指導,而且環境很好,一切感覺很舒服。」

計劃明年赴港的汕頭媽媽李太太也表示,聽很多朋友說香港醫院比內地醫院素質好很多。「打聽過費用,10萬元左右,問題不大,關鍵是環境好。將來子女留在內地,上私立學校我們也負擔得起。」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文匯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0802/17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