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大明湖底發現唐宋車轍 濟南城史可能改寫


唐宋時的兩條車轍伸入大明湖。


唐宋時的取水溝,現在依然保留完好。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考古發掘。

日前,考古人員在位於大明湖南側的開元廣場施工現場,發現多處包括車轍和取水溝在內的唐宋時期的遺蹟。研究人員表示,這處考古發現很有可能顛覆大明湖和濟南城的形成史。

  26日下午,記者來到考古發掘現場。在這處原有近代建築較少、對發掘影響較小的區域裏,濟南考古研究所經過20天的發掘,除了發現部分唐宋時期的文物外,還發現了多處唐宋時期的遺蹟,包括兩層路面、一處磚砌取水設施和數條南北走向的大水溝。

  現場參與發掘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仝艷鋒博士解釋說,「這證明,唐宋時期,濟南南面的泉水就很豐沛。與南面地勢較高處的趵突泉北路6號遺址、高都司巷遺址考古發掘相聯繫,唐宋時這一大片區域的泉水自南向北大量流過,然後一直向北。這些人工或者自然形成的大水溝,就是泉水向北奔流的通道。而這處磚砌的取水道,就是將溝里的泉水引到合適的地點利用的設施,那條當年的路面,存有經過獨輪車反覆碾軋形成的車轍,說明這裏在當年是有先民生活的。」

  據介紹,「唐代路面」寬約2.1米,殘留長約十餘米,距離現在地表6.2米。考古人員認為,該道路在唐代即已形成,一直延續使用、疊壓到宋代。道路中間有兩道長期碾軋的車轍。道路的平面與溝渠的開口平面基本一致,方向均為南北向,可以斷定該道路就是水面旁邊的主要交通道路。

  考古現場發掘發現,唐代以上的深黑色淤泥文化層厚度約3.0米,距現地表約2.2米,時代跨度為宋代至民國時期。淤泥裏面遺存大量的水生動物,如河蚌、螺殼等,還出土了少量的灰陶瓦片和瓷片以及數件豆柄、豆盤等。此外,這一文化層中還發現灰坑、水溝、道路等遺蹟,發現陶盆、「開元通寶」銅錢等。

  考古人員認為,在宋代地面之上大量的淤泥層層淤積,從宋代一直堆積到民國時期,持續時間很長。這一淤泥層在初期形成過程中可能與本地區發生過水災有關,而且淤泥層的底部發現了時代為漢代及更早時期的器物,可以斷定洪水把附近其他地方地層中的器物沖積到本地區而形成了這種現象。「說明在宋代,水災將地面在短時間內淹沒後,此地從此就成為水面。」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認為,這一考古發現,對研究大明湖和濟南城形成史具有重要意義。「什麼人當時生活在大明湖邊的六米地下?大明湖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時候形成的?濟南的區域變革是怎麼受泉水和大明湖沼澤地影響的?地下水位是怎麼改變的?這些問題都可能存在顛覆性的答案。」

  至少在唐宋時期,大明湖沒有多大

  在考古現場,李銘告訴記者,「關於城市變遷的發現比『出東西』重要」,這些考古發現都證明,至少在唐宋時期,濟南的大明湖還沒有人們此前認為的那麼大。在以前的文獻資料中,很多人認為,大明湖很早就是一片較大的水域,甚至在五龍潭一帶都是大明湖的範圍。從此次考古成果看,唐宋時期,現在的6米地下,那時候還是正常的生活區,在距離現有大明湖如此近的地方,人們不僅開闢了道路,還建設了取水溝。

  考古人員並沒有因為此處搞建設時的淤泥地質層的地質報告就放棄考古,這些陸續露面的一條條水道、泉水溝,都連接着那個歷史上「大明湖」的影子。他們此前在高都司巷、趵北路等地都發現有淤泥層,但淤泥層較此處薄得多,約3米左右。而在大明湖東南角,他們甚至在距離現今大明湖僅50米的地方發現過規整的墓葬。「這些都說明,大明湖當初水面有限,後來是由很多泉水水道形成的,當初大明湖一帶水道縱橫、水量豐沛才是實際情況,最後才慢慢育成大水面的,並不見得有現在人們認為的當初那麼大水面。」

  「濟南城」在哪?有可能補文獻之缺

  李銘認為,雖然在高都司巷附近的考古發現過濟南的老城牆,但是唐宋時期的濟南城城牆在哪裏,文獻記載不確切,此前考古發現也沒有佐證。

  「這次的發掘,有助於人們理解濟南城的位置,需要重新認識濟南城當年的方位。唐宋時期的一些濟南人在這裏生活,後來這裏因為洪水抑或大明湖擴張,才被淹沒在水下。」李銘表示。

   「人們居住的生活區,周邊條條水溝形成沼澤地,又變成湖面,這個變遷一定聯繫着濟南城市的發展變化,影響着整個濟南的城市變遷。但是濟南城的具體位置,還需要結合文獻資料和更多的考古發現來確認。」李銘認為,這裏的考古至少改變了人們的看法,大明湖周邊並不早就是沼澤地,而是正常的生活區, 「這種考古的學術價值更大」。

  「 此次發掘,可能對濟南城市的變遷和大明湖的 形成史有顛覆性的發現,不要以那種世俗的是否『出東西』的眼光來看待這裏的發掘。」26日下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對此次大明湖邊淤泥地里的發掘深感收穫驚人。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齊魯晚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0528/16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