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我和父親季羨林》引爭議 季承披露父親婚外戀



 
 孤獨、寂寞、吝嗇、無情

    季承眼中的父親

  季羨林先生雖已辭世,但種種是是非非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在外界的種種猜測之下,作為季老的獨子季承終於無法再緘其口,他整理季老遺物,追憶往昔恩怨,歷時一年多寫成《我和父親季羨林》。書中有四十餘幅未公開過的珍貴照片,用二十萬字的篇幅歷數季老的人文情懷和家族小史:痛苦無奈的包辦婚姻,美好纏綿的德國戀人,艱難迷惘的「文革」歲月,撲朔迷離的父子恩怨,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竊以及與溫總理的友誼和巴利文的一世情緣……

  季承在此書中顛覆了被社會塑造的「大師」的完美形象。有看過書的人表示,季承「還原了一幕幕詩意後面的血淚,真實得近乎殘忍」。在季承筆下,季羨林是一個「有國無家」的人,一個孤獨、寂寞、吝嗇、無情的文人。季承日前在成都書博會上說:「這本書一出來,就引起了很多爭議,有人罵我。」不過,雖然父子間有過矛盾和隔膜,卻並未消磨掉季承對父親的愛,季承坦言:「這就是血緣,沒辦法的。他是我父親,我是他兒子。」

  有人批評季承拿父親的歷史當搖錢樹,並指責季承「不孝」。季承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父親對家庭的關心較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但對天才不能要求太多,他的精力都放在研究學問上了。一個天才,是社會的財富,但卻是家庭的災難。」季承說,「在外人看來,父親是『國寶』級的學者,但在家人眼裏,父親是個很怪的人,內向又孤僻,對家人冷淡得都不像一家人。」

  季承曾與父親季羨林13年隔絕來往。回憶起見面的那一幕,季承描述道:「我立刻走上前去,在小桌前向父親磕了三個頭,然後我走近小桌旁的椅子,未敢就座,說:『爸爸我給您請罪來了。』接着,我聽到13年來父親的第一句話:『你何罪之有啊,這些年,何嘗不是天天想念呀。』」

  與父親完全隔絕13年的原因,季承寫得很模糊,只說在母親逝世前5天,父子關係突然惡化,直到父親去世的前八個月,兩個人才冰釋前嫌。小孫子的出世也為季羨林先生帶來了不少世俗的快樂。季承表示,雖然父親對家庭關心較少,但作為學者,他是一個天才,而現在他感到最大的難處,是如何傳承父親的精神和文化遺產。

  對話季承:父母的婚姻是悲劇

  廣州日報:您如何評價您的父親季羨林先生?您在家裏是稱呼他爸爸還是季先生?

  季承:我在家裏還是稱他爸爸,雖然叫得有點彆扭。他是一個有成就的學者,是一個愛國者,他沉醉於學問,對家庭的事管得比較少,只有在他去世前這八個月,我們父子重新見面,父親才更多地過問家庭和親屬的事。

  廣州日報:您在如此正式的發佈會上首次披露季羨林先生青年時代的一段戀情,您覺得這對季羨林先生是否會有負面的影響?

  季承:父親和他在德國歌廷根的房東的女兒加姆扎德有一段戀情,這在父親的留學日記中有詳細的記載。網上方舟子說香港記者採訪加姆扎德,她說跟我父親季羨林不熟,可是內地記者也訪問過她,她房間裏就擺着當年給我父親打博士論文的打印機。父親上世紀80年代訪問德國時還去老地方探訪她,可惜沒見到。我覺得父母親的婚姻是一個悲劇,可父親這樣做,也是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廣州日報:大家很關注季羨林先生遺產的去向,請您談一談,有什麼打算?

  季承:原來失竊的大部分圖書已追回,至於其他的書畫等收藏,還在北大保存,目前尚未有具體方案。

  婚姻不幸 德國邂逅戀情

  季承在書中披露了季羨林婚姻不幸。季承在書中披露,季承將父親的性格缺陷歸結於年輕時所受的創傷—— 從小寄居在叔父家,寄人籬下;包辦婚姻讓他娶了不愛的女人,但又沒有勇氣拒絕。當季羨林回到北京後,季承姐弟曾提出把母親從濟南接來一起住時,季羨林只很冷淡地說了一句:「我和你媽沒有感情。」

  對於父親既不滿母親但又容忍自己的婚姻,季承認為父親是為了求「仁」,也是同樣原因,季羨林拒絕了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的愛情,那也是一段「婚外戀」。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期間認識了房東女兒、德國姑娘伊姆加德,伊姆加德為季羨林的論文打字,並從此開始度過了一段「熱戀的時光」。最後,因為背負對祖國和家庭的責任,季羨林選擇了回國,伊姆加德則終生未嫁。當有記者提出這段感情真實性到底有多大時,季承表示: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父親去德國,專門去拜訪過,當時一樓的鄰居說沒這個人,其實她就住在二樓,就這樣兩人錯過了。後來內地也有記者去德國,找到了伊姆加德寫給季羨林的信。」

  對季羨林的選擇,他的弟子卞毓方表示:「那個時代不同,他們的選擇,我們無從評價。」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廣州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0502/165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