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北京首家愛情超市現身 隨便挑對象

「媽,你看這個怎麼樣?我覺得那個也不錯哦。」在一家新開張超市的貨架旁,母女二人正有商有量地挑選「商品」。特別的是,這些「商品」既不是吃的,也不是用的,而是眾多單身男性的資料,母親正幫女兒物色合適的「男友」呢。

11月11日,京城首家「愛情超市」現身西直門西環廣場T2座的11層。整齊的貨架上,擺放着許多單身男女的相框,相框裏有他們的照片、年齡、職業、收入等信息。

記者了解到,愛情超市是一家名為「我在找你」的徵婚網站推出的婚戀新方式。目前超市內可供選擇的「對象」一共有500多人,男女各佔一半。加入其中很簡單,你只須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並交納20元人民幣的資料製作工本費,就可以「上架」了。

逛超市是不用花錢的,如果你「相中」了某人,可以立刻求助超市內的「愛情顧問」,他們很樂意為你牽線搭橋:一方面你同樣要交納20元工本費,製作個人信息,由他們核實並轉交給你希望約見的人;另一方面,如果對方同意見面,他們會幫忙交換男女雙方的聯繫方式,或為二人約定具體的時間、地點。

「 我在找你」徵婚網的負責人張穎告訴《北京科技報》,「愛情超市」是在探索一種全新的「相親方式」。因為傳統的「相親」,往往是在男女雙方並不十分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被親友撮合見面,多數都頗為尷尬。而如果你身處在便利店一樣的氛圍中,考慮「終身大事」就比較輕鬆了,你可以直接看到對方的相貌等基本信息,充分比較挑選。

中國新聞社日前發佈消息稱,北京現有超過50萬名年輕女性尚未找到歸宿,她們都已過了25歲這個中國傳統的結婚年齡,而「剩男」人數更是「剩女」的1.5倍,且目前狀況有增無減,呈現「滾雪球」之勢。

那麼現有的相親方式,都在各自發揮多大的作用?而「愛情超市」又能否出奇制勝呢?根據我國專業諮詢機構——艾瑞市場諮詢中心發佈的《中國網上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06年我國網上婚戀交友市場規模達到1.75億元,預測到2010年,將擴大到12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84.7%。

然而,婚戀網站所針對的用戶群,主要是那些人際交往面窄,平時工作繁忙,周邊亦沒有合適伴侶的人。根據艾瑞調查,儘管39%的人認可網戀的浪漫性,但虛擬界面的信息真實性,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比如有人明明已婚,卻在網上說自己未婚;還有人已年屆40,卻謊報才20多歲。由於此類事件層出不窮,很多人即使註冊了網絡交友會員,卻難以100%信任對方,始終找不到合適的伴侶。

張穎告訴記者,為了規避這一漏洞,加入「愛情超市」的會員都需要親自參加「面試」,直到提供的信息被逐一審核通過後,才會「上架」公之於眾。比如,有的會員說自己是碩士畢業,有車有房,那就必須要出示身份證、學歷證明、駕照、房本等相關證明。「超市」工作人員在審核後,還會保留一份複印件存底。不過也有一種例外,如果你認為上述信息純屬個人私隱,不願意被「超市」一一過目,那麼在「上架」後,工作人員會標明你的資料未經審核,提醒「顧客」注意。

除了交友網站,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藉助電視台的相親欄目,把自己的信息昭示天下,「撒大網」找對象。比如北京電視台的《生活秀》和《選擇》欄目,由於影音結合,提供了大量而全面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們的「不信任感」。

一般來說,選擇這種方式的人大多態度真誠,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在鏡頭前暴露自己。「愛情超市」剛好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公開一部分真實信息,但卻又將傳播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不過張穎同時告訴記者,即便在「愛情顧問」的牽引下,彼此認可條件的男女雙方達成會面,卻也並非就能「一見鍾情」。「有時我們都覺得很般配的兩個人,就是成不了。這其中可能有性格因素,也有可能是誤會所致。」比如有個女孩子,因為覺得男生在初次見面時的着裝太過隨意,認為他並不重視這次約會,打的印象分很低。但事實上,那個男生當天剛和朋友打過球,於是就一身運動裝亮相。

「由於起初並不熟稔,當事人很可能會隱瞞自己的不滿情緒,結果點滴小事就可能導致二人失之交臂。為儘量減少這種遺憾,我們會派遣專門顧問對兩人的相處進行追蹤,了解兩人的真實想法,幫他們打開心結,儘可能提升成功率。」



圖:在愛情超市內,你可以隨意挑選,盡情比較。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張侃告訴記者,人體有三個緯度,即身體形狀、精神狀態和社會狀態。「身體形狀」指的是人的高矮胖瘦等外貌特徵;「精神狀態」就是人們的心理、舉止和修養;「社會狀態」則是當時社會給予人們形成的價值觀,比如封建時期講究的「門當戶對」。

男女之間能否產生好感,主要就取決於此。張侃說,兩人的三大緯度越一致,比如外形般配、愛好相同、生活習慣接近等,就越容易走到一起。當然由於人是社會性動物,天生就喜歡尋求雙方的共同點,因此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人,也有可能因為共同的經歷而產生感情,比如地震、車禍等劫後餘生。此外,想要產生好感,還要注意物理距離上的把握,一般說來,兩個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的人,產生交集的可能性大於「異地而處」的人。

與此同時,人體產生的氣味,也是彼此吸引的重要因素。中央研究院動物所所長周延鑫告訴記者,兩性動物所分泌的信息素可以引誘異性進行交配,起到繁殖作用。人體同樣存在這種信息素,多半是由體內的膽固醇代謝而來,並分泌在人體四肢、腋下、生殖腺等部位,用來吸引異性。

諳熟了這些「小知識」後,讓我們來看看國外還有哪些「相親高招」。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地,流行着一種名為「speed-dating」,也就是快速約會的方式。男女參加者會被安排進行一場3到8分鐘的短小約會,雙方可以彼此詢問基本情況並簡談興趣話題,主持人以鳴鐘或敲擊玻璃杯作為當次約會結束的信號。這時交談者必須立即停止談話,並迅速和下一位參與者開始新一輪交談。活動最後,組織者會提供一張表格,由參與者寫出自己心儀的交談者,如果兩人都列出了對方姓名,那麼將得到彼此的聯繫方式。

此外,美國、英國還出現了「聰明相親」:男女雙方藉助一些爭議性的辯題,比如「女權主義」、「全球變暖」等,展開思想交鋒,從而加深認識。

韓國還設計出一套電腦程式充當「媒婆」。人們在計算機上輸入自身的學歷、年薪、事業、年齡等信息,計算機便推導出你在「結婚出國留學移民探索」上的競爭力,隨即給出最佳異性候選人名單。假如你把自身條件稍作改正,結果馬上大相逕庭。根據程序後台統計,經「媒婆」篩選後答應見面的幾率為22%,而如果僅靠人力推薦,則僅為12.8%。

除了這些有趣的約會方式,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還曾把經濟學引入到對婚姻行為的分析中,並著有《家庭論》一書。書中指出,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婚姻就是一種交易。從找對象到結婚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找目標市場、考察雙方需求、認同商品交換條件,直到簽訂交換契約的過程。

人們結婚的目的,在於希望從婚姻中獲得最大化的收入,如果「婚姻收入」超過「單身收入」,那麼人們會選擇結婚,否則就寧願獨善其身。結婚也有「規模效應」,比如兩個人單獨生活要兩套廚具,但結婚後就只需要一套。

張侃告訴記者,不同年代的人,對於擇偶標準也不一樣。著名女作家林丹婭曾經把我國不同年代的擇偶觀做了一個對比。比如在上世紀50年代初,女生中流行的擇偶對象是進城的「解放軍」;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間,工人是人們的榜樣,「男工女農」成為民間流行的婚姻模式;到了七八十年代,「知識分子」又成了人們選擇伴侶的「香餑餑」。如今,人們崇尚個人主義,持有各種愛情價值觀的人比比皆是,難以中和。

「再加上現代人生活節奏飛快,不少人都首先選擇自身的事業發展,從上大學到深造直至工作,等事業有成之時,才發現已過而立之年,錯過了尋找伴侶的最佳時期。」張侃說,想尋找到合適的伴侶,有兩個渠道:一是擴大交往範圍,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比如合唱團、驢友團等,藉助時間空間上的接近,從「無意到有意」,互相觀察,熟悉後走到一起。另一種是從「 有意到無意」,藉助可靠的社會服務機構或親友介紹,招數雖然傳統,但頗為穩妥。

張穎告訴記者,「愛情超市」雖然模式新穎,但難免存在自身缺陷,比如如何能100%確定前來應徵者確為單身?「對於曾經離異的人,可以要求他出示離婚證。但對於未婚者,考察比較困難,我們會同他簽署一份《單身聲明》,證明確係單身,否則後果自負。我們相信,繁瑣的認證程序會打退一部分動機不純的人。」

「現代社會存在一個悖論,人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和美好的婚姻,一方面又不願意為它們下工夫。時間、精力、金錢的投入,在事業和婚姻兩個陣營中,幾乎完全不成正比。於是我們經常看到某人在事業上躊躇滿志,在婚姻面前卻徘徊困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陳一筠對記者說,婚姻是一個過程,必須用心尋找,來不得半點「偷懶 」。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北京科技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1119/150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