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奇聞 老撾和尚組團化緣

老撾人口500多萬,僧人就有3萬多。可以說,在老撾隨處都能看到出家人。

  老撾的僧人既不像印度的苦行僧,背負着人世的苦惱和懺悔在烈日下誦經;也不像中國的僧人,用脫離凡俗的冷靜面對一切。老撾僧人的臉上常帶微笑,看上去隨和好接近。和中國寺廟不同,老撾的2000多座寺廟不是坐落在人煙稀少的山野,而是選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在老撾,有人的地方就有寺廟。

地處老撾北部山區的朗勃拉邦,是湄公河及其支流南康河交匯之處。1353年,一個名叫法昂的人統一老撾而建立瀾滄王國。後來,法昂迎娶柬埔寨吳哥公主,柬埔寨高棉國王贈送一尊金佛給法昂,佛像名為"勃拉邦",在遷都萬象之前,朗勃拉邦一直是老撾的國都。1563年在老撾遷都萬象之後,朗勃拉邦這座就默默地深藏於深山之中。也正是因為它遠離塵世喧囂,遠離世間繁雜,所以這裏也成為僧侶們修身養性的安詳之地。

  聖城琅勃拉邦,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它地處深山之中的湄公河邊,受濃郁的小乘佛教影響,人們能夠真正感受到遠離塵世喧囂的安寧。老撾的僧人是佛教徒心中的聖者。每天清晨,順着太陽升起的東方看去,一群群身披橘紅色袈裟的僧侶們,開始了他們每天的「化緣」。

  於是,聖城善良的人們,在有序又安靜的氣氛中,為僧侶們施捨着食品。這看似平常的善舉,卻使得聖城千百年來流芳美名。這裏的人們從未因為外面嘈雜的紛亂而改變這片安詳的淨土。正是因此,聖城的文物古蹟始終保存完好,使人們驚嘆不止。

  在朗勃拉邦,每天早上僧侶們成群結隊的在街上化緣壯觀場面,讓我感受到了這座古城特有的魅力。每天天剛放亮,一群身着橘紅色長袍的僧侶,象一條流動的綵帶,穿梭於朗勃拉邦的大街小巷裏,年復一年地喚醒了朗勃拉邦的每一天。這種宗教儀式在琅勃拉邦這座古城上演已經有久遠的歷史。對於僧侶們來說,每天早上的化緣不僅是他們修行的一部分,也是他們每天伙食的全部來源,他們每天只用早餐和午餐,晚餐是從來沒有的。

  他們每天早上4點鐘起來,然後到寺廟裏誦經,在6點前出門化緣。樂善好施的朗勃拉邦人,總會在每天早上準備好糯米飯、糕點、餅乾等拿到離家最近的街上,虔誠等待着化緣的僧侶到來,這樣的形式已經是朗勃拉邦市民們生活的一部份。

  老撾的僧人在寺廟裏不僅學習經文,還學習數學、歷史等。按照習俗,老撾男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出家,並隨時都能還俗。為了讓孩子受教育,很多家庭都願意把孩子送進寺廟。難怪有人說,寺廟就是老撾的文化教育中心,它們把僧人培養成了「知識分子」。在老撾沒有佛學院,只有僧侶學校,在學校學習的僧侶們只有佛日這一天家人可以與來看望的家人見面,佛日對於每一個年輕僧人是最開心的一天,寺院生活也比較單調,不少年輕僧侶,剛到寺院都有一段適應過程,好在他們的心境原本就比較平緩。

  千百年來,朗勃拉邦作為一個古都,她所需要堅守的就是亘古不變的傲氣與深沉。正因為這份沉澱與悠然,1995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朗勃拉邦成了旅遊者來到老撾後首選探秘的天堂。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環球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1022/148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