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中國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去世 享年98歲

    7月11日上午9時,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

  據悉,北京大學已成立治喪工作組,開展相關工作。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季羨林的作品

  著作書目: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論文集)1957,人民

  《<羅摩衍那>初探》(理論)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要著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 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7月11日上午9時,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

  據悉,北京大學已成立治喪工作組,開展相關工作。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季羨林的作品

  著作書目: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論文集)1957,人民

  《<羅摩衍那>初探》(理論)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要著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 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北京大學網站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711/13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