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大敗共軍後 傅作義致毛澤東的公開電

 

傅作義致毛澤東的公開電

    因為中共的慘敗,這段史實一向沒有記載,但傅作義的公開電激怒了中共領導人,本着「激勵」的原則,印發全黨,這段歷史得以現世。電文如下:

    中央社察綏二十日電:傅長官作義致毛澤東先生,希接受教訓,放下武器,參加政府,促進憲政,電文如下:延安毛澤東先生,溯自去年日本投降,你們大舉進攻綏包,放出內戰第一槍,愚魯如我者,當時還以為這是你們一時的或一部份的衝動,決不會成為你們黨的政策,故曾於十一月二十四日致電先生,作坦白懇切的呼籲。但一年來的慘痛事實,竟證明這是你們經過長期準備的計劃,並不是一個偶然的錯誤,因而和平商談永無結果,而全面戰事乃日益擴大。最近由於你們背棄諾言,圍攻大同,政府以和平解決的努力、均告絕望之後,本戰區國軍才迫不得已採取行動,救援大同,但這是悲痛的,並不是快意的,其目的僅僅在於解救大同之圍,解救大同二萬軍民。然你們相信武力萬能,調集了十七個旅,五十一個團之眾,企圖在集寧殲滅國軍,城郊野戰和慘烈巷戰,繼續達四晝夜,最後你們終於潰敗了。當你們潰退的前一天,延安廣播且已宣佈本戰區國軍被你們完全包圍,完全擊潰,完全殲滅,但次日的事實,立刻給了一個無情的證明,證明被包圍被擊潰被殲滅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誇所謂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賀龍所部、聶榮臻所部,以及張宗遜、陳正湘、姚哲等的全部主力。我不相信這是一軍事上的勝利,因為誠如你們所說,本戰區國軍武器最劣,人數最少,戰力最弱,而好戰心理更不如你們,雖然失敗,似乎是應該的。但我們沒有失敗,失敗的卻是你們,所以這不是一個軍事上的勝利,而必須稱之為人民意志上的勝利。在這次戰役中,你們擺在戰場的屍體,至少在二萬人以上,我們流着眼淚,已經將他們掩埋了。你們在潰退途中,因恐怖國軍追擊,竟至拼命奔逃,口鼻冒血,倒身路旁着比比皆是,這是一幅如何悲慘的畫面,我不禁要問是誰殺死了他們。我按住心口問我自己,如果作戰是為了我個人的私慾,或一個人的私利,那麼是我殺了他們,我是一個最大的罪人,我應該遭受天譴。如果他們是在你的錯誤指導之下逞兵猖亂禍國害民,那就是你殺死了他們,在夜闌人靜時,你應受到責備,受到全國人民的懲罰。」 

**************************************

大同集寧會戰 


    大同集寧會戰,並非是傅作義最經典的戰役,也不是最具有決定性的戰役,但是,之所以選擇此次戰役研究,主要考慮到,它是傅作義戰役中,歷史要與戰略結合,體現的最好的戰役。


    1,背景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後,中共中央給晉察冀和晉綏軍區下達了作戰任務,拿下大同便是其中之一。



   首先來看一下大同的地理因素:


 大同的礦產資源十分的豐富,尤其盛產煤;


 大同是平綏,同蒲這兩大鐵路的交匯處,連接山西與河北省


 溝通晉察冀和晉綏軍區


   誠如施特勞斯—休普(ROBERT STRAUSZ-HUPE)所言:「地理大致決定在何處製造歷史。」


    綜合大同的這些地理因素,再加上拿下大同可以削弱甚至消滅閻錫山,傅作義的戰鬥力量,拿下大同對中共大戰略的影響就可見一斑了。針對這一戰略目標,晉察冀和晉綏軍區聯合發動了晉北戰役。這次戰役達到了預先的戰略目標,中共功課了大同周圍的縣城。大同被包圍。時機成熟,晉察冀和晉綏軍區決定進軍大同,他們共調集了50個團的兵力,分別組成炮兵團,進軍主力和救援增援團。張宗遜任大同前線指揮部司令。

 2,中共兵臨城下,閻錫山請求增援 


    1946年7月31日,共軍正式發動大同戰役。他們首先進攻了大同外圍,歷時1個多月,佔據了外圍重要據點,共軍兵臨城下。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次共軍拿下大同,勢在必得!對於閻錫山來講,形勢十分危急:


    大同到太原的鐵路已經被封鎖,救兵無法調動,閻錫山走投無路,只好向蔣介石請求增援。蔣介石經過對兵力的分析,只有傅作義在歸綏(今呼和浩特)的軍隊可以調動。

    3,傅作義同意增援並指定戰略


    為了使傅作義同意增援,他答應將大同劃歸傅作義管轄,因為大同優越的地理條件,傅作義同意增援大同。他首先調集所有團以上的軍官到歸綏召開會議,制定增援的戰略方針。經過反覆的沙盤推演,傅作義得出了以下結論:

 兵力,地理位置,當前的不利形勢,都使得直接用兵解大同之圍,絕對沒有勝算的可能性


 集寧是共軍疏於防守的地方


 集寧直接威脅到張家口(晉察冀首府),共軍必定會選擇回救


 只要選擇大同共軍全力功城時攻集寧,增援部隊的東援,必然使得大同之圍得到解決,剩餘主力傷亡慘重的結局


 誠如孫子所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根據分析,傅作義作出如下決策:發三路人馬,北路由陶林兵進集寧,南路出歸綏,犯涼城,中路出歸綏攻卓資。3路人馬中以中路為實,兩翼是虛,僅為疑兵。取卓資,圍集寧必定致大同共軍分兵北援。只要打掉共軍增援部隊,大同困境,自然緩解。此後順勢揮師東進,直逼張家口。

    4,傅作義的勝利


    如他所願,傅作義不僅實現了解大同之圍的戰略目的,而且致使 共軍傷亡慘重。 


三,戰史分析


 這次戰役的成功主要取決於傅作義戰略的成功運用


 誠如克勞塞維茨所言,簡單的並不代表容易。雖然戰略取材戰史,並非前無古人,但集寧的選擇,確實體現了傅作義的軍事才能。


 傅作義雖然仍有舊軍閥的習氣,但對士兵要求嚴格,他手下的士兵紀律之嚴明,足以和共軍相比


 共產黨沒有攻擊31師,而是全力攻打101師。客觀的講,張宗遜這個致命錯誤,成就了傅作義的勝利。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507/12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