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正文

法國泳後兵敗奧運倒數第一 傳因艷照門

芳齡21歲的勞瑞·馬納多素有法國「奧運泳後」之稱,2004年,年僅17歲的她在雅典奧運會上勇 奪女子400米自由泳的金牌,打破了法國游泳隊半個世紀的沉寂。然而在日前結束的北京奧運會決賽中,馬納多卻名列倒數第一,甚至打算退役。有消息人士稱,導致她發揮失常的重要原因竟是因為一批她本人的「限制級」裸照和視頻正在網上熱傳,而始作俑者正是她的前意大利男友盧卡·馬林!後者涉嫌因女友移情別戀,而橫加報復。

  情陷意大利帥哥

  馬納多是法國游泳界的驕傲。14歲時,她便跟隨大名鼎鼎的魔鬼教頭費利佩·盧卡斯訓練。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年僅17歲的她勇奪女子400米自由泳金牌,這是法國游泳隊半個世紀以來獲得的第一枚奧運金牌。

  2007年3月的墨爾本世錦賽上,馬納多獨得女子200米和400米自由泳兩枚金牌,還打破了200米自由泳的世界紀錄。但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卻是馬納多和異國男友、意大利游泳隊帥哥盧卡·馬林旁若無人的擁抱和激吻,墨爾本的游泳池旁儼然成了他們的伊甸園。墜入愛河的馬納多甚至在自己的腳踝、右肩上刺上了男友的名字,一副只羨鴛鴦不慕仙的樣子。

泳後曾深受媒體關注

馬納多在一次賽後與當時的意大利男友馬林熱吻

  為愛情「叛國」遠走他鄉

  為了愛情,事業如日中天的馬納多不惜背上「叛國」的罪名。2007年5月,馬納多離開了培養自己多年的教練盧卡斯和法國國家隊,只身前往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鄉——意大利小城維羅納,與馬林過起了神仙般的日子,甚至戴上了訂婚戒指。

  法國媒體和公眾一片譁然,因為一旦馬納多嫁給馬林,她將有權利選擇代表意大利隊出戰北京奧運會,這是民族榮譽感極強的法國人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但馬納多無視所有反對,誓將愛情進行到底。當時她說:「如果非要在法國和意大利之間選擇一個,我選擇馬林——我一生的摯愛!」

  移情別戀與隊友墜愛河

  但天生「情種」馬納多移情別戀的速度一點也不比在泳池裏的速度差。在當年11月的短池世界盃柏林站,人們還能夠看到她和馬林在場邊熟悉的「熱吻」。但在僅僅20天之後的歐洲短池錦標賽期間,馬納多竟與其法國國家隊隊友、泳壇新星斯塔休里斯在泳池邊親吻作秀。賽後,深感被棄的馬林怒氣沖沖地衝到了運動員休息室,衝着馬納多大罵:「我怎麼就看走了眼,找了你這麼惡毒的女人……」

  原來,馬納多由於跟意大利教練鬧矛盾而失業,為了備戰北京奧運會,不得不回到法國的家中進行訓練。正因為此,她與馬林之間的關係慢慢冷卻了下來。在2007年下半年法國游泳錦標賽期間,她與法國隊友斯塔休里斯墜入了愛河。

  「艷照」視頻驚現互聯網

  慘遭「遺棄」的馬林說道:「在我的隊友面前,馬納多將戒指丟向了我的臉,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糟糕的舉動。戒指是我送給她的,但現在我能說的只是一切都過去了。」沒過多久,一批馬納多的「限制級」裸照和視頻就出現在網上。

  馬納多的一張裸照似乎是在浴室中,僅用雙手護住胸部,還略帶微笑地望着拍照者,眼神中深情款款。另一張是馬納多全裸的背照,照片中的她張開雙臂,緊緊地貼在門上,顯得熱烈奔放。意大利媒體甚至幸災樂禍地稱:「這個姿勢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還有一張照片顯示,馬納多在更衣時,私密處的文身不小心走光。

  兵敗奧運會萌生退意

  儘管馬納多的律師已經在最短的時間內阻止了裸照的進一步流傳以及公佈,但最終還是有近10張裸照已經流傳開來。對此,馬納多的第一反應就是感覺自己像被「強暴」了一樣。但是這位法國美人魚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和我的律師商量了之後,我決定保持沉默,不對此事發表任何看法,包括他(馬林)。這畢竟是我的私事。」

  2008年8月11日,在北京奧運會「水立方」游泳館舉行的女子400米自由泳決賽中,賽前被法國人寄予厚望的馬納多隻名列最後一名(第8)。賽後黯然神傷的她強忍着淚水表示,「我在問自己,是否還值得堅持下去。我甚至不再對泳池心存欲望。」據游泳隊的隊友透露,自從「艷照」曝光以來,馬納多經常無法合眼,也無法吃下任何東西,訓練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前男友遭懷疑大喊冤枉

  分析人士認為,給馬納多拍照的必然是她非常親密的人,而且不是偷拍,馬納多自己應該也很享受這種私密趣事。媒體自然把懷疑的矛頭指向了馬林。所有人都認為是馬林為了報復馬納多拋棄自己而泄露出這些照片。

  但馬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我看到網上有這些照片的時候確實大吃一驚,並且從照片上再次看到馬納多,我感覺自己心中很痛。雖然很多人稱這些照片是我上傳到網上或者是經過我的允許,這種說法完全沒有證據,事實上連我自己都從未看過這些照片。如果這種可笑的說法再次出現的話,我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名譽。」 綜合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現代快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815/9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