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因8964憤而留美 華裔教練今進軍奧運擬摘冠

華裔美籍田徑教練詹姆士·李博士。(網絡圖片)
漫漫返鄉路 華裔教練進軍奧運擬摘冠

華裔美籍教練詹姆士·李(James Li)歷經一段迂迴曲折的海外生涯後,目前領着如日中天的美籍肯雅選手賴佳(Bernard Lagat)踏上北京奧運征途,準備為美國摘下賽跑項目的金牌。這位深具才華的運動家,何以未能如願留在自己的國家施展抱負?在飄蕩異域的生涯中,他又是如何步步提升成為當紅的國家級奧運教練?而又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促成他踏上返鄉之途的?

因緣際會踏上異國發展運動生涯

李47年前出生於中國,在極負聲望的體育學院接受教育。當今在中國負責運動項目的多數高官曾是他學校的同儕。

他的孩童時期是在文化大革命下度過的。當時國家領導人兼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在60年代中期發動階級鬥爭,清除黨內異見人士並整肅知識份子。他追溯這段歷史時提到:在紅衛兵群聚的鬥爭聚會裏,學生們攻擊教師,將他們的手臂扭轉到背後。在當時,體育運動被視為是輕浮而受到打壓解散。當時負責運動項目的母親被扣以反革命份子而遭入獄監禁。針對6歲到16歲的學童,除了那些改造思想的影片外,一律不准觀看其它任何電影。他猶記得在這段整肅期間,他所在學校飢腸轆轆的情景。

「那是一個發了瘋的年代,整個人感覺好像被洗腦了一樣。」李如此描述道。

在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初期就讀北京體育學院時,李已經是一名800米賽跑的頂尖選手。

1984年中共不理會蘇聯的杯葛,參加洛杉磯夏季奧運,中共官員碰到正為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規劃文化交流的田徑教練卓別林(John Chaplin)。在成都四川體育學院懂英文的李被要求審閱卓別林的履歷。爾後,當卓別林來到中國推動體育交流一事,他因緣際會地接替另一位表現欠佳的翻譯者,他的初次工作讓卓別林留下深刻的印象。1985年他順利地到華盛頓成為卓別林的研究助理。

受「中共六四血腥鎮壓學生」震撼 毅然決定不歸返鄉路

他於四年後完成博士學位,在計劃返鄉之際,發生了中共軍隊於天安門血腥鎮壓學生的慘案,這個突如其來的事件令他感到相當沮喪,他說道:「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我覺得前途無望。」於是乎他毅然決定留在美國發展。

從此,他的運動生涯發展有了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1990年他成為明尼蘇達州曼卡度州立大學的首席田徑教練,同時獲頒博士頭銜。於1994年他回到華盛頓,並在1998年擔任首席教練。

爾後,李於1996年網羅了肯亞選手賴佳,在多年苦心培訓下,如今正領着所向披靡的賴佳踏上北京奧運征途,準備在賽跑項目一舉為美國奪冠。

此外,他除了身為亞利桑那大學副主教練外,還一躍成為美國男子徑賽奧運團隊經理,同時為6月27日在俄勒岡州幽靜市(Eugene)舉行的美國奧運隊熱身賽作準備。

對這位幼年走過中國文化大革命浩劫,現為美國當紅國家級奧運教練而言,他作夢也沒想到在經歷迂迴曲折的異域生涯後,會在此因緣下踏上返鄉之途。

對於中國的現況,他注意到,儘管中共在經濟發展方面較往昔開放,但在中共改革開放的高調下,中國境內仍存在許多令人髮指、侵犯人權的惡劣記錄。

縱然李也為中國能舉辦奧運而同感榮耀,但他說:「你無法爭辯奧運和政治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議題;其實,它們從來都密不可分。」李表示,「當然你不能完全反過來說,奧運只是政治而已。」他指出,奧運的理想是透過運動競技,讓年輕人彼此交流,促進了解和釋放善意。

伯樂驚喜尋獲千里馬 海外生涯步步高升

談到李一手栽培的閃亮巨星手賴佳,得歸功於肯雅另一名選手卡茂(Eric Kamau)的推薦。

賴佳於1996年夏天抵美,由於膝蓋受傷,步伐顯露跛態。在每次20分鐘為期兩個多月的訓練,賴佳維持在跑完一英里需要五分多鐘的速度。然而在該年秋天太平洋十聯盟(Pacific-10 League)競賽中,他出人意表地贏得第七名。這項成績比起受訓時的記錄高出甚多,顯示出一旦身處重大競賽,賴佳能爆發出驚人的潛藏能力。

賴佳曾在2000悉尼奧運和2004年雅典奧運1500米賽程為肯亞分別奪得銅牌和銀牌。奧運冠軍和世界記錄保持人摩洛哥的奎羅伊(Hicham el-Guerrouj)退休後,賴佳於去年2007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奪得雙料冠軍,身為他私人教練的李也因此殊榮獲得美國運動聯盟的薦舉被提名為年度教練。

今年賴佳將以美國選手的身份進軍北京奧運,對於奪冠,他顯得勝券在握。目前他在七場室內和戶外賽獨領風騷,是1500米和5000米的世界冠軍。

精神層面能引領運動員挑戰體能極限

對於運動員的訓練,李有他自己個人獨到的見解。

在海外生涯中,李有幸看到製作人葛林斯班(Bud Greenspan)1982年的記錄片《頭號人物》(Numero Uno),該片描述1954年英國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如何於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成為這方面的世界首號人物。李表示,他深受激勵。進而認為人在體能方面的成就並不局限於強化肉體訓練,精神層面確實可以引領運動員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李說:「人之於機器,人體所能夠達到的高度,不僅僅限於身體方面,而在於人的精神方面。」

相較於世界許多長跑選手需要進行每天兩次訓練、且每周得跑125英里,李的這種信念正可以說明何以他所培訓的賴佳,僅藉着每天一次訓練和每周65-70英哩路跑就足以維持身體競技狀態和精神敏銳度。

李同時談到中國自1993年以來過度訓練運動員所帶來的弊端。在雅典奧運為中國奪得女子一萬英里金牌、但現已雙腿報廢的邢慧娜 (Xing Huina),便是最佳寫照。

李曾受到中國官員的邀請,對邢進行訓練。李針對邢進行數個月的培訓後,結果徒勞無功。他發現邢以往受到嚴重過度訓練的摧殘。李告知中共官員,他不可能將岩石調教成黃金。

根據了解,邢在前教練馬俊仁(Ma Junren)訓練下內,每天進行一場馬拉松長跑。此外,在悉尼奧運進行血液檢測時,馬俊仁所帶領的賽跑選手被發現有禁藥反應,而遭到全數除名。不過李也表示,在中國,運動員很清楚他們很難擺脫過去一貫的訓練方法。

「這回是我展露頭角的時機。」這位欲擺脫書本上陳舊訓練教條的教練語氣和緩地說。

賴佳對這位教練的形容是:他不是頂着李博士的頭銜教條地對待選手。相反地,他了解你來自何方,並願意針對你的情況做出調整。

12年的師徒履程,使得這位華裔教練和來自肯雅的選手在美國建立起彼此坦誠、公正、尊重、高度專業並且願意挑戰體育運動慣例的風範。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大紀元記者安琪編譯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629/9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