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連載1

作者:


作者信息
姓名:石悅
專業:法律
學歷:本科
職業:公務員
現居住地:廣州
著作:《明朝那些事兒》(部分已出版)
 
誰能PK易中天,惟有《明朝那些事兒》


周枝羽:流行文學研究家 


     作為一個流行文學的死忠觀察者,我直到本周才開始徹夜通讀在新浪博客上連載的《明朝那些事兒》,真是汗顏。因為此文從今年3月就已經開始在網絡上出現,我到現在才知道,實在是不稱職。《明朝那些事兒》最初是作者當年明月在天涯煮酒論史論壇連載的,但由於點擊量過高,競引發了包括幾位版主在內的很多所謂「煮酒老人」的嫉恨,從此當年明月的粉絲「明礬」與煮酒論史的幾位版主之間產生了長達幾個月的爭鬥,並引發了大規模的明礬倒版運動,最後導致該版三位版主被集體罷免。當年明月也從天涯轉戰新浪,並迅速創下100萬的流量。這是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兒》的過程中順便從網上了解到的一個傳奇故事。這個傳奇和新浪的強勢介入,顯然催化了《明朝那些事兒》在網絡上的瘋狂流通,GOOGLE一下,居然已經有37萬多個與此有關的網頁了。


《明朝的那些事兒》幾乎是一個流行文化研究的經典案例。他幾乎具備了流行文學傳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沒有想到一部具備了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歷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戲說,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稱為小說,因為它幾乎是完全忠實於《明史》的。一部純「正史」卻寫得如此好看,如此具備流行性,這樣的反差令我入迷。


我試着總結了一下這部作品的三個足以使它流行的特點:


其一、忠實於歷史,但懂得取捨之道


 戲說歷史的東西,我們看得太多了。所以作者完全是正說,但說得好看。所以我們一下子被打動。正史其實是最難寫的,更別提好看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居然能夠從浩繁的明朝歷史中理出了輕重緩急,有的濃墨重彩,有的一筆帶過,絕少拖泥帶水。這就顯得非常清晰好讀,讀起來一點兒也不累。而且他的這種取捨,表現了很強的對歷史「興奮點」的關注,也就是作者非常清楚,哪些素材是可以形成「興奮點」的,那就要寫出來,反之,既不特別重要,又不特別令讀者興奮的,就無情的捨棄。


其二、文筆生動,章節精煉、巧設懸念


文筆生動是當然的。不然不會冒出勢力龐大的「明礬」集團。但除此之外還是有技巧的,一個就是每個章節都不長,大約800到1000字,就形成一個故事,雖然這故事有上下文的連接,但往往也有自己單獨的核心,這樣讀起來就更輕鬆,並且始終有興奮點。更絕的是。作者當年明月特別喜歡在每一章節結束時設置一個懸念,一個等待破解的懸念,令人讀歷史競能讀出點懸疑小說的味道來。這種頻繁設置懸念,搞出噱頭的方法非常管用,能讓讀者不斷有新鮮感。並且也能讓讀者更關注作者最想講的話題。


其三、對戰爭、官場、人物命運和人物心靈花足功夫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當年明月這個作者非常懂得讀者的心理。以上四個話題都是普通中國讀者最喜歡的。所以這個人一方面固然在寫歷史,並且看起來要把整個明朝寫完。但他其實在在寫人,寫人性,寫人性在歷史中的遭遇,寫人性之間的鬥爭。你看他已經寫出的那些人:朱元璋、李善長、胡惟庸、朱允木文 朱棣、藍玉等,無不是以很強的個人情感介入進特定的歷史情景,並且經常發一些很好玩的議論,增強人物性格刻畫的效果,使得這些人物既形象突出,又情感飽滿,並且充滿命運感。而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之術更是滿足了國人的胃口。我很懷疑這個作者是不是一個政府官員。


《明朝那些事兒》一是好看,二是正好起到了普及歷史的功能,並且普及的還是正史。所以喜歡讀它的人群會特別寬泛。我預感今年它會大紅大紫。


由此我想到了正在大紅大紫的易中天先生。我覺得《明朝的那些事兒》是可以PK一下易中天的。易中天是學者的刻意草根化,其實他才不草根呢,只是用草根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講自己的心得而已。而《明朝的那些事兒》是純粹的草根歷史,草根們眼中最鮮活的歷史;易中天先生只是在閒談歷史,《明朝那些事兒》卻是一心要把整個明朝講一遍的;易中天先生的風靡得益於中央電視台的強烈效應,而《明朝的那些事兒》則全靠網絡上草根們的口口相傳,如同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而這兩本書都被評價為,像是在「說書」,只不過一個電視上說,一個在網絡上說。
綜合上面幾點,還真是可以PK一下啊。

[1]  


這篇文章我構思了六個月左右,主要講述的是從 1344 年 1644 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一些評價。  


要說明的是,這篇文章是描寫正史的,資料來源包括《明實錄》、《明通鑑》、《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餘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雖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學的描寫手法和表現方式,但文中絕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對話都是有史料來源的,為了文章的流暢,出處就不一一列出了。  


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於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寫的算什麼體裁,不是小說,不是史書,但在我看來,體裁似乎並不重要。  


我想寫的,是一部可以在輕鬆中了解歷史的書,一部好看的歷史。 


僅此而已。


[2]


我們從一份檔案開始


姓名:朱元璋 別名(外號):朱重八、朱國瑞


性別:男


民族:漢


血型:?


學歷:無文憑,秀才舉人進士統統的不是,後曾自學過。


職業: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貧農


生卒:1328-1398


最喜歡的顏色:黃色(這個好像沒得選)


社會關係:父親:朱五四 農民


母親:陳氏 農民(不好意思,史書中好像沒有她的名字。)


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主要經歷:
1328年--1344年 放牛
1344年--1347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討飯(這個...)
1347年--1352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鐘
1352年--1368年 造反(這個猛)
1368年--1398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開始,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了一個男嬰,大家都知道了,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後來的史書上都會有一些類似的怪象記載。


比如颳風啊,下暴雨啊,冒香氣啊,天上星星閃啊,到處放紅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訴你,這個人和別人出生不一樣。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時,紅光滿地,夜間房屋中出現異光,以致於鄰居以為失火了,跑來相救(明實錄)。


然而當時農民朱五四的心情並不像今天我們在醫院產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帶着喜悅的父親們,作為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的父親而言,首先要考慮的是吃飯問題。


農民朱五四的工作由兩部分構成,他有一個豆腐店,但主要還是要靠種地主家的土地討生活,這就決定了作為這個勞動家庭的一員,要活下去只能不停的幹活。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個月後,父母為他取了一個名字(元時慣例):朱重八,這個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們這裏再介紹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點。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親我們介紹過了,叫朱五四。


取這樣的名字不是因為朱家是搞數學的,而是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記戶口的人一定會眼花)


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間冬涼夏暖、四面通風、採光良好的破茅草屋裏度過,他的主要工作是為地主劉德家放牛。他曾經很想讀書,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學費的,他沒有李密牛角掛書那樣的情操,自然也沒有楊素那樣的大官來賞識他,於是,他很老實的幫劉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因為,他要吃飯。


在此時,朱重八的夢想是好好的活下去,到十六歲的時候,托村口的吳老太作媒,找一個手腳勤快、能幹活的姑娘當媳婦,然後生下自己的兒女,兒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四零,等到朱三二等人大了,就讓他們去地主劉小德家放牛。


這就是十六歲時朱重八對未來生活的幸福嚮往。


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來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認為在自己統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們甚至經常考慮把這些佔地方的傢伙都殺掉,然後把土地用來放牧(元史),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能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打官司有"公事錢",怕了吧,那我不出去還不行嗎,不幹事還不行嗎,那也不行,平白無故也要錢,要收"撒花錢"。服了吧!


於是,在這個馬上民族統治中國六十餘年後,他們的國家機器已經到了無法承擔的地步,此時的元帝國就好像是一匹不堪重負的駱駝,只等那最後一根稻草。


這根稻草很快就到了。


1344年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年份,在這一年,上天終於準備拋棄元了,他給中國帶來了兩個災難,但同時也給元挖了一個墓坑,並寫好了墓志銘: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他想的很周到,還為元準備了一個填土的人:朱重八。


當然朱重八不會想到上天會交給他這樣一個重要的任務。


這一年,他十七歲。


很快一場災難就要降臨到他的身上,但同時,一個偉大的事業也在等待着他,只有像傳說中的鳳凰一樣,歷經苦難,投入火中,經過千錘百鍊,才能浴火重生,成為光芒萬丈的神鳥。


朱重八,來吧,命運之神正在等待着你!

責任編輯: 吳量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703/4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