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小議二郎腿的由來

腿有很多架勢,就像腿部語言一樣,每一種動作述說一種意緒。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大人物,蹺起二郎腿,顫顫巍巍,把他們的威風盡情抖落出來。這股習氣在民間也十分普及,男人們總喜歡以二郎腿來展示一種悠閒和傲慢。也許,二郎腿的好處在於可以暫時放鬆腿部,交替而為之,使下肢的血脈更容易流通。但這個動作的壞處卻是多方面的,架腿時破壞了軀體豎直平衡,長此下去,會造成脊椎的扭曲變形。在社交場合,這一般被認為是有失禮貌的坐法。

詩人流沙河曾撰有《二郎腿的解釋》一文,饒有風趣地解釋了二郎腿的來歷。他指出: 二郎腿"不但川省有此說法,外省也有。這是二郎神的坐姿。鄙人故鄉川王廟正殿上所塑二朗神像,以及吾蜀都江堰二王廟舊時二郎神像,皆如此狀。二郎其人,傳說是秦時郡守李冰的次子,助其父鑿離堆,斬蛟除害,死後封二郎神。《封神演義》有二郎神楊戩,由傳說而小說,更荒誕不經了……二郎神的坐姿絕對不合儒家規矩。所謂蹺二郎腿,用專業術語說,應是禹步。相傳禹治洪水,盡力溝洫,十年不入家門,患得偏枯之病(偏癱),一腿僵死,成了跛子。少時曾見巫師作法,一腳跳行,一腳蹺起,謂之禹步,就是在摹擬禹。都江堰的二郎神像塑成坐姿,右腿架擱左腿之上,也是在摹擬禹。前世紀的八十年代,改塑成立姿,手持鍬鏟,二郎腿也不見了,神秘之感喪失殆盡。舊塑留着遠古神話尾巴,表明我們從何處來,也算尊重古文化吧。改塑成修水利的民工,使二郎腿一詞失據,後人難以考索,實在不值。"

詩人的考證是頗有趣味的,但禹步是否就此而來,暫難斷定。我在《玄學獸》一書里曾考察了傳說中鴆鳥的步態,那就是典型的"禹步"。另一種說法,見於《抱朴子內篇·仙藥》和《洞神八帝元變經》等古籍,大意是說,大禹治水時,在南海之濱見到一種大鳥(即鴆鳥)會禁咒術,走着一種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動,於是大禹模擬其步伐,使成為法術,十分靈驗,因為是禹製作的,故稱為禹步。從這些說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與古代的禁咒術有關。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跡,後來擴大為十二跡、三五跡等不同的禹步。後發展成為了道家著名的罡步。

鴆鳥以一種神秘的舞蹈步伐來顯示自己的君臨。這種禹步,一步一顛,富有彈性,充滿憂鬱和感應,好像是按照冥念中的指示在亦步亦趨。人們極其忌諱見到這種罕見的鳥步,《爾雅翼》卷十六記載說:"……昔有人入山、見其步法,歸向其妻索之,婦正織而機翻"。可見此鳥毒惡之甚。後來,巫師作法也要使用這種"禹步",以求得與冥界步調一致。

其實,周作人的散文《禹跡寺》 就作了十分詳細的考證,他指出:

"昔者禹堙洪水,親自操秦耜而滌天下之川,股無跋,腔無毛,沐甚雨,祁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屐屐為服,日夜不體,以自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道也,不足為墨。"蓋儒而消極則入於楊,即道家者流,積極便成為法家,實乃墨之徒,只是宗教氣較少,遂不見什麼佛菩薩行耳。《尸子》云: "古者龍門未辟,呂梁未鑿,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生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焦里堂著《易余庸錄》卷十一云:"禹病偏枯,足不相過,而巫者效之為禹步。孔於有姊之喪,尚右,二三於亦共而尚右。郭林宗中偶折角,時人效之為墊角中。不善述者如此。"說到這裏,大禹乃與方士發生了關係。本來方士非出於道家,只是長生一念專是為己,與楊子不無一脈相通,但是這裏學步法於隔教,似乎有點可笑,實在亦不盡然,蓋禹所為之佛菩薩行顯然有些宗教氣味,而方士又是酷愛神通,其來強顏卅和正復不足怪耳。案屠緯真著《鴻苞》卷三十三《鈎玄》篇中有禹步法頗疑其別有所本,寒齋無他道書,偶檢葛稚川《抱朴子》,果於卷十六《登涉》篇中得之。其文云:

"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一步也。次復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從左足並,是二步也。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此處本是說往山林中,折草禹步持咒,使人鬼不能見,述禹步法訖,又申明之曰:

"凡作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不獨此事也。"准此,可知禹步威力之大。不佞幼時見鄉問道士作煉良法事,鶴擎金冠,手執牙笛,足着厚底皂靴,躑躅壇上,如不能行,心甚異之,後讀小說記道士禹步作法,始悟其即是禹步,既而又知其步法,與其所以如此步之理由,乃大喜悅。自己試走,亦頗有把握,但此不足為喜,以不佞本無求仙之志,即使學習純熟,亦別無用處也。

如今,我們只能偶爾在舞台上才能見到禹步縹緲的姿態了。

責任編輯: 李冬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509/40568.html